|

楼主 |
发表于 2022-8-5 10:25:06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今大马
非仅锡克人服务英殖民者,学者强调是“各族共业”
陈泓凯 Aug 4, 2022 9:31 AM 更新: 9:46 AM
热门电影《末基劳》将非马来人描绘为反派角色引发争议。博特拉大学农业系副教授哈菲兹认为,这部电影并未精确描绘各族在英殖民时期的角色。
哈菲兹(Hafidzi Mohd Noor)举例,在霹雳州首位英国参政司毕治(JWW Birch)于1875年遭暗杀后,英殖民政府随即从印度调入200名训练有素,且装备精良的锡克族士兵。
然而,他引述历史学家布永(Buyong Adil)的著作《马来人抵抗殖民的斗争》(Perjuangan Orang Melayu Menentang Penjajahan)提醒,英殖民者策划的所有行动,并非是由锡克士兵独自执行,而是与马来王宫护卫所共同完成。
“如果这些都在电影中呈现,我相信不会引起锡克族群的反弹和抗议,因为这仅仅是呈现事实。”
“所有族群的共业”
哈菲兹提醒,不应将英国殖民这一段历史,归咎于任一族群。
“当时并非如同电影描绘般,只有锡克士兵侍奉于英殖民帝国,这是我们所有族群,包括巫裔在内的共业。”
“我们不应相互归咎。历史是历史,我们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从中学习。我们必须共同承担这个罪责。”
“末基劳(Mat Kilau)当时面对的不仅仅是殖民者,还有整个体制。布永在《马来人抵抗殖民的斗争》里已清楚写明。末基劳面对的是彭亨政府,不仅仅是殖民者。”
“无论从何种面向、何种角度来看,我们所有族群显而易见都对英国殖民负有责任。”
马来西亚锡克联合会此前批评《末基劳》电影,把非巫裔皆描绘为反派角色,或将造成种族与宗教误解。
全国教育改革行动委员会(IPPN)前日在隆雪华堂举办座谈“末基劳:电影与历史教育”。其他讲者为电影制作人阿米尔(Amir Muhammad)、国民大学(UKM)马来西亚与国际研究学院(IKMAS)副教授陈穆红,主持人则是马来西亚学术运动(GERAK)主席扎哈隆(Zaharom Nain)。
冀拓展本土锡克电影
阿米尔则半开玩笑地表示,自己喜欢电影《末基劳》的其中一个原因即是这部电影为许多锡克族演员提供工作机会。
“马来西亚不曾有部电影,有着数十名锡克族演员。我挑战你们列出(雇用大量锡克族演员)的其他电影。”
“这部电影让数十名锡克族演员获得薪资,但愿他们获得薪资。”
“或许他们以后还能够在其他叙事的电影中,获得其他工作机会。”
阿米尔随后正色道,想起纪录片《赛璐路壁橱》(The Celluloid Closet),叙述的好莱坞电影描绘同性恋角色的转变。
“其中一名受访者表示,‘我成长于50年代,荧幕上看到的同性恋者,都是愚昧、女性化、虚伪等等负面呈现,但至少显示我就在这里,我存在于这个宇宙,你在此后制作更好的电影,并纠正此事’。”
他希望马来西亚电影,也能在此基础上拓展出本土的锡克电影。
末基劳为民族或私利抗争?论者争议历史教育分歧
陈泓凯 Aug 4, 2022 8:21 AM 更新: 9:44 AM
电影《末基劳》大卖后,那段尘封的彭亨历史往事再度受到关注,甚至成为学者的争议焦点。
国民大学(UKM)马来西亚与国际研究学院(IKMAS)副教授陈穆红,与博特拉大学(UPM)农业系副教授哈菲兹(Hafidzi Mohd Noor)前晚就针对末基劳和巴哈曼等人的反抗动机,发生一番争辩。
陈穆红引述历史学者兰吉星(Ranjit Singh Malhi)的研究指出,巴哈曼(Dato Bahaman)和末基劳(Mat Kilau)或非如同电影所述,是为了捍卫马来主权和伊斯兰而斗争。
她表示,根据兰吉星研究,巴哈曼的抗争是缘于要求每月津贴从70叻币调涨至500叻币遭拒;酋长(Orang Kaya)头衔因违反英殖民法规遭彭亨苏丹剥夺;以及不满彭亨苏丹下令通缉。
陈穆红是前晚在全国教育改革行动委员会所举办,题为“末基劳:电影与历史教育”的座谈上,发表上述的看法。
调涨津贴仅抗争托词
然而,陈穆红说法却引起哈菲兹的不满。
哈菲兹著有多本历史专书。他认为,巴哈曼要求调涨每月津贴,仅仅是其抗争的托词。
“自己的家园遭侵占,为自己的家园而战是人之常情。”
“我认为,(巴哈曼要求调涨每月津贴)只是托词,英殖民者并不会满足他的要求,因为他们当时到来的目的,即是为了剥削这个国家和资源。”
他举例,彭亨、吉兰丹、登嘉楼、森美兰各处都有诸如断山战役(Perang Bukit Putus)的反英殖民抗争。
“他们为此献出生命,我们不应轻视他们的决心,声称当地人并非真心捍卫自己的国家。”
“历史学者声称巴哈曼起义,是因为每月津贴从70叻币调涨至500叻币(遭拒)遭拒,我认为这是个偏见。我认为这是(巴哈曼的)托词。”
“别忘了,英殖民者当时来到这里时,更改了既有的伊斯兰习俗法。督江谷(Tok Janggut)正是因此而起义,英殖民者以印度的民法取代了习俗法。”
研究历史应实事求是
陈穆红则提醒,历史学家必须阅读历史文献、官方记录等档案,探寻历史面貌,而非仅凭臆想做结论。
“我相信 ,历史教育能够形塑出共同的历史身份认同,乃至国族认同和爱国主义。”
“然而,却不应是未经批判的爱国主义。”
“我很认同一套政治哲学,即历史教育虽对形塑国族认同尤其重要,却应当按照史实正确教导历史,尽管这些史实可能是负面的。”
“我们应当共同承担历史的荣辱,无论它是个错误,是起冲突,抑或是负面的。”
强调马来土地遭侵占
哈菲兹则回应道,解读历史应当纳入当时的时空脉络。
“当时是19世纪,马来土地(Tanah Melayu)被前来的英殖民者占据。”
“我们不能仅仅为了维护国际关系,就否认这项(历史)叙述。”
“我们以马来西亚人的身份,捍卫这族群间的和谐关系,但我们必须将纳入当时的时空脉络。”
此次讲座是由全国教育改革行动委员会(IPPN)所举办。该委员会也推介所研拟的《国中历史教科书检讨与建议报告》。
读历史培养批判思维
此前,陈穆红也在座谈举例,国中三年级历史课本第七章讲述本地人反抗英殖民者时,并未让学生评断事件中的矛盾、动态、证据。
“我认为,我们历史教育的问题是,国族(建构)框架限制我们该如何解读历史、如何建构历史事件。”
“你能够想象课堂内讨论,末基劳并非国民英雄,只是为个人利益斗争吗?我很怀疑。”
她认为,既有的历史教育并非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以评断《末基劳》电影,乃至任何历史叙述。
陈穆红表示,历史教育并非旨在给学生灌输“正确的历史”,而是培养分辨历史叙述的能力。
“如果我们提议发行多于一本历史课本,当权者势必会说,‘这会混淆学生’。”
“然而,如果你对学生分辨复杂历史叙述真伪的能力没信心,你又要如何期待他们能够在大选中决定我们国家的走向?”
《末》不符合史实?论者提醒观众诠释亦是关键
陈泓凯 Aug 5, 2022 9:40 AM 更新: 9:40 AM
本地历史题材电影《末基劳》上映后引发多项争议,其中有者批评电影内容不符史实。然而,论者对于历史题材电影需否需要符合史实,观点南辕北辙。
电影制作人阿米尔(Amir Muhammad)认为,并不存在所谓的史实电影,所有电影都是在当下时空拍摄,且作为大众消费的一环,因此胥视其当下的意义。
“在此情境下,电影中呈现或未呈现的内容,皆反映出我们当下的思考,以及我们希望人们在当下思考的内容。”
此外,他提醒,电影观众其实拥有主观能动性,并非被动接收电影传达的价值。
“黑白分明的事务,你能够理解成灰色地带;灰色地带的事务,你也能够理解成黑白分明。”
“这一切取决于你带着什么(意识型态)去观看电影。”
阿米尔认为,重要的是让观众能够接触到多元叙事,并交由他们决定接受哪些价值。
全国教育改革行动委员会(IPPN)周二举办座谈“末基劳:电影与历史教育”。其他讲者为国民大学(UKM)马来西亚与国际研究学院(IKMAS)副教授陈穆红,以及博特拉大学(UPM)农业系副教授哈菲兹(Hafidzi Mohd Noor)。
理解历史才能谈事件
然而,国民大学(UKM)马来西亚与国际研究学院(IKMAS)副教授陈穆红驳称,确实存在能够呈现历史事件复杂面向与矛盾的电影。
“电影是个三维呈现的媒介,理应能够更好地做到(呈现历史脉络)。”
她表示,唯有理解历史脉络,才能够更准确谈论历史事件。
博特拉大学(UPM)农业系副教授哈菲兹(Hafidzi Mohd Noor)认同陈穆红说法,即谈论事件必须符合历史脉络。
“这也是为何我认为,《末基劳》电影有着许多缺陷,(实际上)我们所有族群都对英殖民负有责任。不仅仅锡克族涉及(协助英殖民者),巫裔当时也和英殖民者共同合作。”
“我们必须维护马来西亚的和谐,但在论及历史叙事,我们必须从当时的时空脉络看待它,不应以现今情境超译(extrapolate)。”
不过,他同时也认同,不应苛求《末基劳》电影必须符合史实。
“我会放轻松地观看《末基劳》电影,将它视为消遣,而不去评论它是史实或杜撰。”
“所有史实电影理所当然是杜撰的,或是掺杂史实的杜撰,如果你寻求的是史实,就去看纪录片好了。”
本土电影过去仅反共反日,《末基劳》获赞罕见反英
陈泓凯 Aug 5, 2022 8:24 AM 更新: 8:57 AM
尽管坊间对电影《末基劳》的评价褒贬不一,惟电影制作人阿米尔指出,这部电影是马来西亚影史上鲜有的反英殖民电影,地位相当独特。
阿米尔(Amir Muhammad)透露,自己撰写《120部马来电影》(120 Malay Movies)一书期间,曾观遍1948年至1972年期间出版的所有马来电影,却未见任何一部触及反英殖民题材的电影,只有反日反共题材相关电影。
“大马是个被直接或间接殖民的国家,但我们不曾拍过任何一部反英殖民电影,这相当不寻常。这与印尼、菲律宾有着巨大差异。”
“《末基劳》电影无论有着什么样缺陷,在这一面向上仍是相当独特。它是一部非常含蓄的反英殖民电影。”
全国教育改革行动委员会(IPPN)周二在隆雪华堂举办座谈“末基劳:电影与历史教育”。其他讲者为博大农业系副教授哈菲兹(Hafidzi Mohd Noor)、国大马来西亚与国际研究学院(IKMAS)副教授陈穆红,主持人则是马来西亚学术运动(GERAK)主席扎哈隆(Zaharom Nain)。
恶行都归咎于荷兰人
哈菲兹随后接过话茬,感叹电影上映后,马来西亚社会才忽然意识,马来西亚此前原来是被英国殖民,而不是日本或共产党。
他讽刺道,电视台每当临近独立日时,都会重复放映一些老电影,惟影片中的敌人却是日本和共产党,“好似我们是从日本人和共产党人手中独立的。”
此外,哈菲兹分享,马来群岛在过去主要是被荷兰和英国两股势力所殖民,然而,马来文化对两者的刻画却天壤之别。
“马来谚语中,经常将荷兰人与负面印象挂钩,例如‘paku belanda’(荷兰钉子,意为价格无法改变),‘seperti belanda minta tanah’(像荷兰人索取土地,意为贪得无厌),却没有马来谚语反映英国人的恶行。”
“所有恶行都被归咎到荷兰人身上,因为荷兰殖民者不隐藏其恶行,而英殖民者非常狡猾,以致未能察觉其恶行,但其影响却远比荷兰殖民者来得深远。”
他因此支持这部电影,协助马来人认清马来西亚的殖民历史。
不曾被殖民论点荒谬
哈菲兹在总结发言时补充,《末基劳》电影反驳了此前盛行一时,马来西亚不曾被殖民的说法。
“尽管这部电影或许带有政治动机,却也向我们证实,马来西亚曾被殖民过,否则不会有末基劳(Mat Kilau)、督雅嘉(Tok Gajah)、拿督巴哈曼(Dato Bahaman)这类战士。”
“我希望从今以后,不会再有人提出荒谬的观点,声称马来西亚不曾被殖民。”
2011年,时任苏丹依德利斯师范大学(UPSI)历史系教授再纳克林(Zainal Kling)宣称,马来半岛不曾被英国殖民,仅仅是受到英国的“保护”。
《末基劳》演员赴“马来文明日”,穆团吁列官方节日
Jul 30, 2022 10:44 PM 更新: Jul 31, 2022 5:35 PM
编按:本文原本提到“马来文明日”现场播放《末基劳》,但经读者提醒与查证后,发现翻译有误,我们也随之修正并更改题目,希望读者垂注。谨此致歉。
伊斯兰捍卫者组织今天举办马来文明日,本地电影《末基劳》的演员还身穿马来传统服装到场出席。
这场庆典从今早开始在吉隆坡足协(KLFA)学院足球场举行。
现场还有其他活动包括马来文明展览、儿童涂颜色比赛以及马来传统游戏等。
伊斯兰捍卫者组织主席阿米努丁今天为活动主持开幕礼后,呼吁政府将伊斯兰历首日列为“马来文明日”。
阿米努丁(Aminuddin Yahaya)强调,马来文明日并不是鄙视或边缘化其他种族的节日,反之要成为吸引游客的旅游项目。
他也建议政府设立一栋建筑,收藏马来文明的遗产。
“因此,我们呼吁政府聆听怀念民族的语言和文明的马来人之心声。”
“我们要求政府将伊斯兰历首日(1 Muharam)列为马来文明日。”
激发马来人的身份认同
知名导演尤索夫(Yusof Haslam)接受《当今大马》访问时大赞今日活动,认为这项活动能够激发马来人对身份的认同。
他鼓励人们要多办这种活动,尤其是为了下一代。
“尤其是为年轻人。(他们)忘了历史、忘了为马来主权斗争的身份等等。”
“对我而言,我们应该举办这种活动,激发人们的斗志;而且可以观赏现在的热门电影《末基劳》。”
尤索夫也是《末基劳》导演贤苏(Syamsul Yusof)的父亲。
《末基劳》主要讲述1892年彭亨马来战士末基劳对抗英殖民军的故事,电影在大马上映13天后已累计5300万令吉票房,成为马来西亚史上最卖座的电影。
但部分评论人和宗教组织认为,这部电影强化非穆斯林的刻板印象,可能会造成种族与宗教的误解。
让年轻人认识马来文明史
现场观众哈兹克(Haziq Hailkal,21岁)认为,这样的活动对年轻人而言深具意义,而且能够补足年轻人对马来文明认识的不足。
“众多年轻人都不知道许多马来文明史。”
“譬如,很多人都不知道‘tanjak’礼帽的历史,穿戴目的、象征什么。”
另一名观众扎其(Mohd Zaki Ismail, 52岁)受访时则建议,每年定期主办马来文明日,以强化马来民族的文明,甚至可以将此列为旅游项目。
“我敦促政府将这项活动列入国家旅游的日历。”
“这项活动应该可以成为旅游业的新项目,让他们认识马来民族。”
日本盆舞节在7月中圆满结束后,伊斯兰捍卫者组织(PEMBELA)批评,尽管盆舞节含有偶像崇拜元素,但仍然获得众多穆斯林出席,因此矢言另办“马来文明日”与之对抗。
两天后,伊斯兰捍卫者组织声明将在7月30日举办“马来文明日”,惟改变说词,否认这场活动是为了反制盆舞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