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独立新闻在线
作者/戴景正专栏 Aug 26, 2009 05:53:38 pm
http://www.merdekareview.com/news/n/10646.html
【点点滴滴/戴景正专栏】“全球暖化”(global warming)、“全球气候异常”、“碳排放量”这几个词,是近几年来因媒体推波助澜而逐渐流行的行话。人类自有正式记录的气象史,其实也只不过170几年而已,如果真要与地球气候的长期变化(这个尺度可能要用10万年一次的冰期或百万年推算)比较,其实是会捉襟见肘的。就如股票市场那样,底部的确认是要等到我们脱离了底部一阵子才可以判断,现在我们又怎么知道我们所身处的地球是属于间冰期的哪个阶段呢?是人为的力量造成全球升温,还是本来这个阶段地球就处于升温的过程?用100年来的数据推算,这个感觉就好比拿一把短尺去量0.03mm的长度那样困难。
地球存在的客观环境,本来就不像现在维持这么长一段时间的气候宜人。如果不是大气层保护隔热(当然也有保温功能),地球均温不会是现在的摄氏15度,而是零下18度,这种低温环境不会适合植物、农作物生长,更加不用提及多元化的生物种类了。
据目前科学家的研究指出:宇宙大约是137亿岁,银河系100亿岁,地球则相对年轻多了,46亿岁。恐龙灭绝的年代距今二亿五千年,人类首次出现也推估是在680万年前,新石器时代距今万年,再到历经几千年文化的四大古文明中心,几本历史课本都无法一语道尽,这个我们一直认为的“全球暖化”好像也没有怎样。170年,说真的也不够看,充其量也只有这些数值的尾数而已。
更多时候,媒体习惯用耸动的标题传达资讯,比如“百年来地球增温的速度是前所未见的!”、“2007、2008年是地球史上最热的一年”等标题,吸引读者关注。如果要给这几个词下个比较专业的、科学的定义,恐怕没有几个人说得出来。深入点的,比如说这个增温的单位,过去一千年来空气中的含氧量多寡,或是在过去百万年尺度的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变化率或者温度提高个几摄氏度,对全球海平面的影响等等,恐怕就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了。
影响日常生活
改变地球全貌
这些相关资料,还有赖媒体做更加深入全面的报道,以满足民众的需要。对一般人而言,我们需要的是帮助我们决策的资讯,而不是像观看国家地理频道或discovery频道时,很详细的分析蜜蜂的口器有多么特别,每分钟翅膀震动几次,可以传播多少花粉量;对于全球农作物产量的贡献度等难以亲近的数字,还是留给相关领域的专家伤脑筋吧。
随着这几年的天灾灾情越来越严重,加上科学家不断警告,这些词早已深入平常百姓家了。它不仅仅是个过去进行式—现在进行—当然,也会是未来进式了。它也不是个在教科书里面死板板的生字,需要作名词解释,给学生去背诵去记忆去了解,考试时会考的题目而已。事实上,它已经影响了日常生活,改变地球全貌,更加重要的是,这个效应正在剧烈改变!
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在上届大选竞选失利,后转战环保工作,其团队曾经制作一部记录片,名为《不愿面对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这部记录片几年前推出时,曾经引起一阵风潮,到了现在仍然可以听到他们到世界各地办说明会,也会用多种几棵树弥补自己搭飞机排放的碳量及办活动耗费的地球资源。由此就可以得知,这不是口号而已,而是在很多人的一种身体力行。
曾几何时,各国领导人讨论的都是政治、经济、贸易关税利益分配、恐怖袭击等问题,现在限定碳排放量为首的《京都议定书》、“全球暖化”也应大势所趋,纳入各主要峰会讨论议程之一了。虽然各国达成协议的进度非常缓慢,且搭上环保列车的时间表也有分歧,但总好过什么都没做。否则,按照我们现在“破坏环境”的速度推估,可以想像大洋州几内亚的诺鲁、吐瓦鲁,印度洋上的美丽海岛――马尔代夫即将在这个世纪结束前成为人类史上首个非战争因素消失的国家呢!
各国遭逢天灾
现在正值八、九月份,按照正常状况,在大洋州的澳洲正值冬天,但是今年他们经历了历年来最热的冬天;在印尼,霾害还是准时报到了,影响马泰新等周遭国家人民的健康。在日本,青森县、北海道等多个县市皆有地震频传,所幸这只是正常的能量释放,没有造成严重灾情。
在台湾,两个星期前才经历最干旱的季节,五、六月份的梅雨季刚刚创下了百年来最低雨量,然后莫拉克台风带来了50年来最大的水灾,家毁人亡,农业经济损失惨重,考验马英九总统的政治魄力和救灾及灾后重建能力。
在中国南部,持续的干旱还会维持多一段时间,但已影响了好几百万农民的生计,失业问题向来是中国政府很严肃很重大的事情,因此可以看出为何经济增长要一直维持保八的努力。在印度,迟来的季风及干旱天气影响甘蔗收成,印度今年的糖产量从2800万公吨减少46%到1500万公吨,全世界供需短缺870万吨,促成美国ICE期货交易所的粗糖期货价格价创下1981年以来的28年新高价位,达到每磅23美分(平常都在-10-15美分波动)。
在欧洲地中海地区,希腊正在经历的无情的山林大火,估计烧掉了至少1.2万公顷森林,除了财务损失,也包括一座2500年历史古迹—宙斯神殿;在大西洋另一岸,飓风比尔才刚刚掠过美国东北部和加拿大东部,所幸灾情不严重;在南部巴西,厄尔尼诺现象则给巴西带来过多雨量,造成甘蔗歉收,但却意外造成大豆产量增加10%至6100万公吨。
拜互联网发达所赐,比起上个世纪,我们可以轻松掌握全球各地资讯,但也考验我们资料整合,验证真伪的能力。一口气列举这么多事件,不在于说明“全球暖化”有多严重,或是地球就快要毁灭这类危言耸听的话,而是希望大家关注周遭的事情,多参加本着推动保护环境,拯救地球为目标的民间环保团体。这样的目标太崇高了吗?太遥远了吗?那就从随手关掉家里没用的电灯、少开车多走几步路、关闭闲置的电脑开始吧?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每一步都得从脚下迈开出去。
*戴景正毕业于台湾大学财务金融学系毕业,目前投入于教育工作,关心国内外政经局势的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