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下之乡」沙巴论坛 - 沙巴人聚集之地

 找回密码
 加入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大佬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马华裔课题:郭鹤年盛赞华人经济能力

[复制链接]

367

主题

2万

帖子

12万

积分

积分
127457

拿督准拿督太平局绅甲必丹部长局长良民软件功能探索比赛优胜者沙巴旅游达人旅游大使铜章(累积乐捐RM100以内)

11F
 楼主| 发表于 2018-4-23 10:35:17 | 只看该作者
当今大马

“华裔不支持则难留部长职”,纳吉相信没马来海啸

发表于 2018年4月4日 19:09  |  更新于 2018年4月4日 19:11

首相纳吉说,如果华裔在第14届大选中不支持国阵,则他无法一直保留华裔部长职。

“如果他们(华裔)不支持国阵,我无法继续保留4至5个(华裔)部长职。因此,华裔选民应该做个明智的选择。”

纳吉强调,华裔可以和国阵达致更好的协议,特别是在政府中有更强的代表性。

“如果国家繁荣,华裔也会繁荣。如果大马经济发展蓬勃,国内华裔也会受惠。”

华裔选民倾向难判断

纳吉也是国阵主席,他今天在布城办公室会见各媒体资深编辑时这么说。

询及华裔选民的大选情绪,纳吉说,华裔的选票倾向往往在最后时刻才清楚显现,因此现在难以判断。

“马华说华裔会回流国阵,但一些人说不会。至于华裔选民,你只能在最后时刻才知道他们的选票倾向,因为他们是策略型选民。他们经过特定的考量后投票。因此我们还不能确定,也没有人可以确定。”

“我没察觉有马来海啸”

另一方面,纳吉认为,第14届全国大选不太可能出现马来海啸。

“我没有发现有马来海啸。马来海啸等于拒绝巫统。我没有看到发生这种问题。”

“我们透过补选探温,以及评估马来选民的感受。我没有察觉有马来海啸。”

纳吉指出,他走访各州发现,选民的情绪比上届大选好。

“我没有发现要换政府的情绪。”

针对巫统前副主席沙菲益阿达所领导的沙巴人民复兴党,纳吉说,该党仍不够强大,无法在沙巴制造政治海啸。



要在政治主流或外围,廖中莱促华裔三思

发表于 2018年4月5日 16:49  |  更新于 2018年4月5日 16:54

马华总会长廖中莱今日呼应首相纳吉的“华裔部长论”,他指出,来届大选,华裔手中的一票将决定,华裔是否留在国家的政治主流。

廖中莱今午在面子书专页发声明说,若华裔不支持国阵的华基政党,等于放弃华裔在內阁的代表权。

“我深知国阵虽然奉行各族共享政权的方针,可是政治必须靠实力说话。华裔不支持国阵的华基政党,等于放弃华裔在內阁的代表权,这对保障华裔的权益,是严重的开倒车,也是华社的困境。”

“面对这种种政治演变,我们已处在一个临界点,来届大选将决定华裔是不是继续留在国家的政治主流,或选择在政府外。华裔选民手中的一票将会是举足轻重。”

看到纳吉言论生感触

廖中莱恳切希望华裔,思考这项重大问题。

“您的一票可以确保华裔继续在国家的政治主流,保障华裔的权益。”

廖中莱说,首相昨天的言论,让他心生感触,决定跟华裔剖白。

“看完首相说如果华裔选民不支持国阵,他无法一直保留华裔部长职的新闻,我心生感触,并深思这段谈话,深深觉得是时候向广大的华裔同胞剖心,思考华裔在国家政治主流的去留问题。”

他表示,早在去年11月的马华代表大会中,他即提醒全体马华党员“不忘初衷,坚持使命”,也同时告诉华裔同胞,马华是国家的立国者、建国者和稳定繁荣的奠基者。

马华转弱种族主义生

他说,马华创党以来,在69年岁月始终坚持和各大种族合作,建立一个多元的政治体制,以中庸精神治国。

“独立后的半个世纪,因为有你们的支持,还有我们的坚持,马华做到了!”

“2008年和2013年两届大选,马华遭遇失败,导致华裔在朝力量变得空前薄弱,连带影响了多元体制的平衡,导致种族沙文主义和宗教神权主义崛起,我对这种趋势感到很痛心!”

廖中莱指出,马华创党以来,为华社尽心尽力办事,今天的弱势教人感到无奈。

他说,马华和华社唇齿相依,不离不弃,而在过去4年,马华进行艰巨的转型改革,并取得正面成绩。

“我们对华裔同胞的鞭策,作出积极的反应。马华能夠痛定思痛进行改革,说明马华经受得起最严峻的考验。如今我们更有信心,承担华裔同胞更大的委托。”

“这是我从内心发出的最诚恳呼吁,希望华裔同胞给力马华,投马华一票,让华人的政治力量重新凝聚起来,给民族的前途提供最好的保障!”

纳吉抛“华裔部长论”

昨日,纳吉表示,如果华裔在第14届大选中不支持国阵,则他无法一直保留华裔部长职。

他促请华裔做个明智选择,以确保华裔在政府有更强的代表性。

纳吉也是国阵主席。普遍相信,他将在明日解散国会,以举行第14届大选。



上届大选误信在野党,大亨郑金森向纳吉道歉

发表于 2018年4月14日 17:39  |  更新于 2018年4月14日 19:15

傍晚7点15分更新

速柏玛(Supermax)公司董事经理郑金森虽然在上届大选公开支持在野党,但如今他却立场大U转,更公开向看守首相兼国阵主席纳吉道歉。

《南洋商报》视频显示,郑金森今日召开记者会向纳吉道歉,自称在上届大选遭在野党误导,才会宣布支持在野党。

“我召开这记者会是要正式的向纳吉道歉。”

“对于我在上届大选的行为,我要向纳吉和国阵道歉。”

“我很遗憾,我相信我被在野党影响。身为商人,我不应卷入政治,我很遗憾。”

赞扬纳吉带来经济繁荣

另外,《马新社》报道,郑金森表示,在纳吉政府领导下,大马经济将持续繁荣。

“身为商人,我想看到政治稳定。在纳吉政府所推动的经济政策下,大马企业将持续繁荣发展。”

“外资将会有信心继续参与大马经济,并扩展投资。”

雪州水供问题打击投资

郑金森也对雪州政府处理州内水供课题,感到失望,水供课题也影响了速柏玛公司的一些投资计划。速柏玛公司在全国有11个工厂,雪州则有8个工厂。

“我们有至少两项计划因雪州水供课题,而延误了约两年半至三年。”

他强调,唯有良好执政才能确保企业繁荣发展,而他将全面支持政府的政策。

内幕交易罪成判监5年

2013年505大选前,《彭博社》报导,郑金森表示,将在5月5日投票日,首度投给在野党。

当时他说:“为何华裔反政府,这很简单,因为我们不要下一代继续受我们的苦,无法在教育、工作和商业上获得机会。从第一天开始,我们被洗脑,害怕和受到政府威胁。”

报道说,由于马来固打制度,令他无法进入本地大学深造,而转向加拿大考获大学学位。归国后,郑金森成立了速柏玛公司,成为国内著名的医药手套制造公司。

郑金森于2014年底在吉隆坡地庭被控于2007年涉及一宗内幕交易,惟他否认有罪。

经过审讯后,地庭于2017年11月24日宣判郑金森罪成,入狱5年兼罚500万令吉。但法庭批准暂缓执行刑罚,等待上诉结果。

郑金森被判刑之后,速柏玛主席拉菲达表明,公司上下坚定地支持郑金森。

拉菲达过去长期担任贸工部长,有“大马铁娘子”之称,近年她高调批评政府和首相纳吉,甚至直接抒发对一马丑闻的不满。



诗华日报

达兰:沙华裔代议士一旦崛起 可代表全国华社发声

2018年4月9日

亚庇9日讯|首相署部长拿督斯里邦里玛阿都拉曼达兰重申,国阵将会在即将举行的第十四届全国大选中,再次胜出执政。

他说,若国阵华裔候选人在西马不能取得理想的成绩,沙巴的华裔国会议员,将在政府里崛起,代表全国华裔人民最强大的声音。

身兼巫统全国最高理事的拿督斯里阿都拉曼达兰,是于今午在亚庇会见本地华文报章代表时,如此指出。

内阁不应失去华裔声音

他表示,如果华裔在来届大选都投向反对党,届时将会导致国阵政府里的华人代表,陷入真空的状态。

「我希望沙巴华社认真思考,全力支持沙巴州的华裔国阵候选人,在政府里代表华社的声音!」

勿投情绪票

拿督斯里阿都拉曼重申,华裔选民再也不能单凭情绪投票,否则选票将是没有义意的,因为人民复兴党或是人民公正党,并不能执政中央。

他表示担忧,如果华裔选票都投向反对党,大选过后将形成一个局面,国阵乃是靠马来票及乡村票执政,那是不好的现象。

拿督斯里阿都拉曼说,到时候联邦内阁将会失去华人的代表,也失去华人的声音。

愿聆听沙华社声音

「我不希望看到这样的局面,我希望国阵将会获得马来票、华人票及非穆斯林及各族人民的选票,组成一个代表多元种族的政府!」

他认为,基本上华社需要政府清楚的听到华社的声音,目前国阵里虽然拥有华裔代表,但华社也希望能够有来自更多族群的代表,也同样听到华社的声音。

「在沙巴,我们拥有亲近华社的首长丹斯里慕沙阿曼,我愿意成为多一个,聆听沙巴华社声音的人!」

他继说,如果国阵的华裔代表在西马不能取得理想的成绩,沙巴国阵的华裔代表,将崛起成为更大的声音,代表全马来西亚华人的声音。

「在今天的政局之下,这是沙巴华裔代表最好的时机,这个时机从来都没有出现过,希望沙巴的华裔好好把握!」

纳吉乃最亲华社首相

他重申,现任首相拿督斯里纳吉,是最亲华社的首相。

与此同时,拿督斯里阿都拉曼矢言,若大选过后仍负责掌管国家经济策划单位,将会确保华社获得全面的照顾,包括其本身的服务中心,亦将会照顾区内的华裔人民。

他表示了解华社的心声,华社最希望的是看到经济起飞,社会发展。

「华商在良好的经济气候之下赚钱,也会缴税,政府亦将征收得的税务,推动乡村的发展,照顾乡村人民,所以土著不需要仇视华人,华社好,大家都好,这是三赢效应!」



星洲日报

莱坊:未来5年增65.大马超级富豪达310人

拉曼达兰:国阵竞选宣言承认统考-华校地位不再是课题

【要拿华人票,先懂华人心】马来人对华人的刻板印象

【要拿华人票,先懂华人心】华人需要什么?

【要拿华人票,先懂华人心】承认统考是“政治课题”

367

主题

2万

帖子

12万

积分

积分
127457

拿督准拿督太平局绅甲必丹部长局长良民软件功能探索比赛优胜者沙巴旅游达人旅游大使铜章(累积乐捐RM100以内)

12F
 楼主| 发表于 2018-5-7 13:40:14 | 只看该作者
当今大马

纳吉再提醒华裔投选国阵,否则无法委华裔部长

发表于 2018年4月27日 17:31  |  更新于 2018年4月27日 17:34

约3周之前,看守首相纳吉提醒华裔选民,若他们在本届大选不支持国阵,则他无法一直保留华裔部长职。今天,他再度重复同样的论调。

“如果没有或只有少数华裔代表在政府或内阁,那将是可悲的日子!”

《马新社》报道,也是国阵主席的纳吉向华裔选民传达上述的讯息,并劝请华裔选民,切勿重蹈上届大选的覆辙。

纳吉表示,若人们拒绝国阵华裔候选人而支持他人,则国阵无法委任华裔领袖入阁。

“我们需要强大的华裔代表进入政府,因为如果我们淘汰了华裔领袖,这将削弱他们在政府内的代表性。”

“这一次最好投选国阵”

纳吉是在投票日前夕在吉隆坡召开特别记者会,再次强调华裔代表入阁的重要性。

尽管如此,他说,国阵可囊括多数议席组织政府,希望能从华社选出华裔代表入阁。

“这一次,最好投选国阵。看看国阵带来的稳定、经济增长、更多的商机、更多的金融援助及微型贷款。

“另一个阵营呢?我不认为我们看到些什么,我不认为他们同样会带来这一切。”

纳吉在4月4日表示,如果华裔在第14届大选中不支持国阵,则他无法一直保留华裔部长职。

“如果他们(华裔)不支持国阵,我无法继续保留4至5个(华裔)部长职。因此,华裔选民应该做个明智的选择。”



“一马案如同瘟疫”,李金友劝纳吉下台救国阵

发表于 2018年5月6日下午5点48分  |  更新于 2018年5月6日晚上7点04分

傍晚6点48分更新

继2月底开腔力挺大马首富郭鹤年之后,富商李金友在大选投票日将近之际,再度发声直言,一马案丑闻乃拖累国家的包袱,妨碍大马重拾旧日光辉。

李金友接受《当今大马》专访时表示,大选诞生的新政府,需要妥善处理一马公司案,以让马来西亚能够重拾辉煌。

“它牵连的范围像瘟疫那样,影响了马来西亚人民及邻近的国家,(尤其是)新加坡。”

一马公司于2009年成立,那是看守首相纳吉担任首相的隔年。当时,一马公司的借贷迅速增加至420亿令吉。到了2015年,一马公司因无法如期偿还债务,而仓促地出售多项资产。

随后,美国司法部指控一马公司资金遭人不当挪用。其中,美国司法部不点名地揭露“一号大马官”从这笔赃款之中捞得约7亿3100万美元。

一马公司弊案爆发以来,美国司法部公开点名大马为盗贼统治的最恶例,而希盟首相人选马哈迪更因此屡次抨击纳吉,痛斥纳吉为“盗贼”及“小偷”。

不过,纳吉与政府已多次否认一马公司涉及舞弊。总检察长阿班迪也指纳吉及一马公司清白。

纳吉任由首相信誉受损

李金友认为,国家原则规定大马人应当忠于君国,而首相是由最高元首所委任,因此这个职位有其神圣性。

不过,他遗憾地指出,当有者把首相唤作“盗贼”,纳吉及政府却未曾捍卫首相职的神圣,显然未能恪尽宪赋的职责。

“在过去三年之中,我不明白(为何)我们的首相不曾兴讼提控任何称他为盗贼的人。”

“当你保持沉默,你就是在承认(这些指控),而你也没有发挥身为公职的权利。”

“我们不能任由首相被人称作盗贼,这是一项罪行,(但却)什么都不做。”

“我们最重要的议程是要有一个有能力的内阁,我们须要一个让全世界尊敬的内阁。”

应该效法他国杜绝贪污

李金友指出,新加坡当局为了维护新国在亚洲金融领域的地位,已迅速地关闭了数间涉及一马公司案的银行。

他强调,一马公司案祸及其他国家,绝对不能只视为内部问题,而拒绝其他国调查。

他举例,2003年中国爆发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症(SARS),中国即与国际联手,最终成功控制疫情。

与纳吉马哈迪皆是朋友

李金友是绿野集团创始人及总裁,向来被视为与马哈迪关系密切。

第14届大选11天的竞选期间,拉菲达、达因及莱士雅丁等多名前部长现身为马哈迪站台助阵。

此专访恰逢大选前夕,但李金友强调,此时发言仅是在行驶宪法赋予的言论自由。

“我在此并不是要帮助任何政党取胜。”李金友说,纳吉及马哈迪都是他的朋友,因此拒绝表态支持任何一方。

他形容,希盟总裁马哈迪与纳吉皆是其朋友。

身为纳吉的朋友,他劝请纳吉可继续担任巫统主席,但应辞去首相职位与退出内阁。

李金友认为,只要纳吉退位,选情就会大逆转,国阵能胜出大选。

“身为巫统主席,你仍能操控全局,你仍可以提名(他人做为)首相人选。我认为,当他这么做的时候,国阵将会获得大胜。”

李金友透露,相较于马哈迪担任首相22年间,现在与马哈迪关系更为密切。他忆述,今年农历新年期间与马哈迪聚餐,更形容马哈迪第一次尝试鱼生的情景。

他也提及,多次与马哈迪昔日内阁成员共进晚餐,其中包括纳吉。

虽然批评一马案,但李金友受询时拒绝表明是否支持希盟。

他阐明投票是公民权利,也不会影响选民的投票倾向。

相信马哈迪真心改错误

李金友也表示,非常欣赏马哈迪掌政期间的工作态度,如今马哈迪已经年届93岁,却复出竞选,等如燃烧自己的生命。

“身为政治人物,你是在烧自己的生命。”

“他已承认自己曾经犯错,他想要改正错误,而我相信他是真心的。”

他呼吁,选民应用选票来淘汰丑恶的政治人物,而奖励那些良善的政治人物。

“(请切记),你应以国家为先,任何事情排都在第二。”

尊崇宪法以“治愈大马”

李金友在长达90分钟的专访中强调,若严守联邦宪法及国家原则,马来西亚目前面对的诸多“疾病”都能获得“治愈”。

他认为,任何国会所通过的法令只要抵触联邦宪法都属无效。

举例而言,他指出打假新闻法令的定义宽泛,且可能有违宪赋的个人权利。此外,他强调联邦宪法规定,选委会是由国家元首是经咨询马来统治者会议后所委任,应当具有公信力。

然而,李金友反促《当今大马》等媒体进行民意调查,研究公众是否认同选委会目前的表现。

“我们在网路上都看到了,关于以2万5000令吉(向适耕庄选民)公开收买选票的事件。”

他补充说,媒体亦可将相关研究结果提呈给马来统治者会议。他也指出,媒体应当在维护宪法的路途上无惧且中立地扮演自己的角色。



不认同华裔部长论,李金友建议马华退出国阵

发表于 2018年5月7日 08:56  |  更新于 2018年5月7日 11:05

看守首相纳吉和马华最近频频抛出“华裔部长论”,并强调内阁若没有华人代表则华社将吃大亏。惟富商李金友不表认同,反而强调内阁是讨论国家大事的平台,不应带有任何种族色彩。

他认为,内阁应该不分种族、党派和政治信念,为全民服务。

“我认为这种说法(华裔部长论)错误。我们身处21世纪,是否还要以政党为主?你一旦成为国会议员,你应该效忠马来西亚,而非你的政党。”

“只要你是内阁成员,就算是在野党(支持者)你也要照顾。”

不该用种族角度处理

李金友是绿野集团创始人兼总裁。他举例,在郭鹤年事件发生后,马华领袖以捍卫华社尊严的论调维护郭鹤年,但郭鹤年是马来西亚公民,不应单单视之为华社领袖。

“不要把这视为华社的事情而已。这不是华人被欺负,而是马来西亚公民被欺负。”

自上个月来,纳吉三度抛出“华裔部长论”,呼吁华裔选民支持国阵,否则无法保留华裔部长职,最终有损华裔在政府的代表性。

此外,纳吉也敦促华裔选民不应该重蹈上届大选的错误,指大部分华裔选民支持行动党,导致中央和州内阁缺少华裔代表。

上届大选,马华扬言,若大选成绩比2008年大选还来得差,将拒绝入阁。结果,华裔反风强烈,马华战绩惨烈,在竞逐的37国席和90州席中,分别只拿下7国席和11州席。

2008年大选,马华拿下15国席和31州席。

无论如何,时任马华总会长蔡细历在2013年大选后兑现诺言,卸下总会长一职,由廖中莱接棒。但廖中莱改变立场,于2014年召开特大推翻不入阁决定。

劝马华退出国阵自救

李金友是30年的马华终身党员。他不相信联盟政治,并认为各党大可在选举中独立行军,选后才谈判如何组织政府。

“我认为,如果每个政党都是独立的,马来西亚会变得更好。”

由此,他建议马华退出国阵,取回尊严,进而重拾人民支持。

他指出,如果马华还留在国阵联盟,始终会碰到许多限制,不能针对一些敏感议题畅所欲言,甚至为了达成共识而放弃原来的立场,向国阵妥协。

他认为,马华其实一点也不输竞争对手——行动党,因为从政党结构、机制和服务来看,马华比行动党,拥有更好的条件。

“因为在服务方面,做很多方面,马华真的强过民主行动党,这是事实,社会活动方面,前面20年,行动党排到哪里?”

“马华有很多人才,我们也看到报道,(有些人)哭诉他们无缘上阵。如果你是独立政党,你就可以在全国222国席,出战111国席。”

李金友说,若马华退出国阵,肯定能东山再起,在华裔占多数的议席胜出。

2013年大选,马华只赢得7国11州席。在华裔为主的选区,如吉隆坡蕉赖、士布爹、武吉免登等国席,马华全军覆没。



亚洲时报

纳吉:国阵不与行动党合作 马华民政不能被取代

2018年4月28日

(布城27日讯)国阵主席拿督斯里纳吉指出,民主行动党既不会,也无法取代马华、民政党、砂拉越人民联合党(SUPP)和自由民主党(LDP)在国阵的地位,国阵也不会与行动党合作。

“我们不会接受行动党,他们的理念和国阵的理念南辕北辙。”

他强调,国阵必须守住对马华、民政党、人联党及自由民主党的承诺。

他今日接受各报高层访问时,在询及行动党将取代马华、民政党时说,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但他希望不会出现,否则只会让削弱华裔代表在内阁的力量。

他认为,取代马华与民政党的说法,只是行动党“钓选票”的伎俩。

少了华裔代表 将是悲痛的一天

“如果在政府体系内少了华裔代表,或只有委任少数的华裔代表,这将是最悲痛的一天。”

纳吉说,上届大选,马华和民政党不幸成为行动党议程下的受害者,因此希望华裔选民这次给予支持,因为国阵的前途是光明的。

他指出,国阵在来届大选继续需要华裔代表在政府体制内,华裔选民若拒绝国阵的华??基领袖,而国阵胜选,他将无法在内阁委任华裔成员。

于是,他呼吁华裔选民支持国阵华裔代表,因为由国阵政府领导的国家具有稳定性及前瞻性,政府给了华社许多,包括兴建更多的华校,低息贷款与拨款等。

他说,相对地,在野党却处于不稳定性的状态,也无法与国阵相比较。

若大选获胜 绝不宣布公共假期

纳吉表说,若在本届大选获胜,绝对不会宣布公共假期,并形容这是廉价的政治伎俩。

他指出,一天的公共假期将导致国家损失60亿令吉。

日前,希望联盟名誉主席敦马哈迪宣布,一旦希联在本届大选获胜及执政,将宣布下月10及11日为公共假期,让全国可以连休5天。

367

主题

2万

帖子

12万

积分

积分
127457

拿督准拿督太平局绅甲必丹部长局长良民软件功能探索比赛优胜者沙巴旅游达人旅游大使铜章(累积乐捐RM100以内)

13F
 楼主| 发表于 2018-6-12 22:34:26 | 只看该作者
当今大马

法庭向陈伯勤发逮捕令

发表于 2018年6月8日12:23  |  更新于 2018年6月8日12:33

大亨陈伯勤上周刚高调复出,宣布浮罗交怡大型发展计划引哗然。不过,他今天却向《婆罗洲邮报》(Borneo Post)证实,吉隆坡高庭向他发出了逮捕令。

“是,警方将逮捕我,就这样吧。”

无论如何,他说,稍后将在今早召开记者会。

昨天没出庭供证

财经日报《The Edge Financial Daily》今早报导,法庭是基于陈伯勤未如期到法庭出席审讯,而发出逮捕令。

法庭原本传召,陈伯勤昨天出庭供证,以接受其债权人、报穷局总监和法庭主簿官审问,有关浮罗交怡大型发展计划的事宜。

报导引述消息说,由于陈伯勤没出庭,法庭如今发出逮捕令确保后者6月29日上庭。

根知,有关援引《1967年破产法令》第28条文发出的逮捕令指示,警方逮捕陈伯勤并在6月29日把他带上法庭。

破产资料有出入

较早前,法庭已经针对相同的原因,发出另一项逮捕令给陈伯勤的妻子黄赛珠。两人涉及一宗审讯中的破产诉讼。

陈伯勤的债权人包括了安联银行、安联投资银行、安联商业银行、Insas信贷有限公司、企业家许赞丕、东南亚特别资产管理公司和联山企业。

《The Edge Financial Daily》向大马报穷局查询破产资料后发现,陈伯勤目前共面对4宗官司。

尽管如此,该财经媒体发现,有关陈伯勤破产的资料出现出入。搜查结果虽显示,陈伯勤自1991年开始就宣告破产,但另一项搜获的文件却阐明,陈伯勤没有破产。

达因促安享晚年

大亨陈伯勤5月31日宣布将在浮罗交怡开展总值300亿令吉的综合发展计划,还宣称首相马哈迪将在隔天推介计划,但事情不到24小时内出现峰回路转的变化。

首相办公室一名消息人士告诉《当今大马》,马哈迪身不会为这项计划主持推介礼。同时,吉打大臣慕克里兹指出,吉打州政府未批准这项计划,甚至未曾接获计划的计划书。

此外,耆老理事成员达因直言,陈伯勤应当“安享退休生活”,避免破坏希盟政府的形象。

在马哈迪首次任相时期,陈伯勤属下的伊佳兰公司(Ekran)曾在1994年获颁巴贡水坝工程,惟此计划后来被指建筑过程马虎及偷工减料,因而引发争议。



“政治恩庇文化不应再有”,公民组织以陈伯勤为鉴

发表于 2018年6月4日17:40  |  更新于 2018年6月4日17:47

大亨陈伯勤高调复出,径自宣布浮罗交怡大型发展计划,掀起高度争议。公民组织联署提醒,无论是政商领域,政治恩庇文化不应存在。

由反贪污与朋党主义中心(C4)、净选盟、国民醒觉运动等20个组织今日发表联署文告,政党轮替后,从联邦政府下至地方政府,必须摒弃此前的陋习。

“我们,联署的公民组织,提醒陈伯勤与企业界,马来西亚人期待所有的发展计划,无论是公、私或联营,必须经过合法程序,确保透明与诚信。”

“对于企业或政府机构而言,通过政府项目与生意,寻找政治恩庇不应成为文化。”

“原则上,涉及公帑的项目,须经由公开招标,而遵循希盟宣言第23项承诺,政府每一项采购,必须善用纳税人的金钱。”

“遵循希盟宣言第39项承诺,在获得相关当局批准前,一切项目必须经由社会、环境与经济评估,咨询所有利益相关者。”

掀起裙带主义疑云

陈伯勤沉寂将近16年, 近日忽地高调复出,召开记者会宣布,其拥有的公司将开展总值300亿令吉的“浮罗交怡新城市计划”(The Langkawi New City project)。

这引起外界关注,也招来论者质疑马哈迪时代的裙带资本主义恐将重临。

马哈迪首次任相时期,陈伯勤属下的伊佳兰公司(Ekran)曾在1994年获颁巴贡水坝工程,惟此计划后来被指建筑过程马虎及偷工减料,因而引发争议。

首相马哈迪儿子即吉打大臣慕克里兹随即澄清,吉打州政府不曾批准陈伯勤所说的发展计划。

耆老理事达因今日也劝告陈伯勤应当“安享退休生活”,避免破坏希盟政府的形象。

联署的20个公民组织为:

Aliran
Bersih 2.0
C4 Center
ENGAGE
Friends of Kota Damansara
Global Environment Centre (GEC)
HAKAM
Health Equity Initiatives (HEI)
MyPJ
Penang Forum
Pergerakan Tenaga Akademik Malaysia (GERAK)
Persatuan Kesedaran Komuniti Selangor
Pertubuhan Rangkaian Pembangunan Kesinambungan Malaysia (SUSDEN)
Pusat KOMAS
Sarawakians Access (Saccess)
SUARAM
The KL & Selangor Chinese Assembly Hall Women Division
Women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 of Malaysia
WWF-Malaysia
Yayasan Anak Warisan Alam



留台人与大马华社

发表于 2018年5月24日13:11  |  更新于 2018年5月24日13:19

马来西亚华人社会(简称大马华社),有一个很特别的传统,就是从五十年代开始,一代又一代的华校生陆续到台湾(中华民国)留学深造。大马留台生累积至今,已有七、八万人(包括还在籍的学生)之谱,这些人毕业后大部分都选择返回国土,形成了一个很独特的社会文化群体。

这么一大群在留学经验与文化意识上同质性很高的“留台人”,散布于全马各行业各领域,并且在很早的年代就组织了各校友会与总会(留台联总),显示出一种高度的凝聚力和强烈的群体意识。

说它自成为一个群体意识与次身份的认同,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岁月沉淀够久、人数够多,更重要的是,这个群体对“留台人”身份的强烈归属与矜持,以及对留学地(台湾)坚韧的情感纽带和文化情怀,这是在其他留学背景的群体中很难见得到的现象。

马来西亚的留学群体要数到英国读书的历史最久,其人数也算不少,但除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特殊的“建国一代”有共同意识与想象外,这些在马的留英人并没有像留台人那样,形成一种高度同质性的群我意识,更遑论涵成一种自身独有的精神面貌来。

暧昧身份启蒙家国思索

在马来西亚,能与留台人相类比的留学群体,只有出自南洋大学的“南大人”。“南大人”同样出现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因为大时代殊缘而造就了强烈的群体认同。

首先,南大的创建被视为马新华教运动史上的最高点,当年每位进入南大读书的学生,莫不以此为至高的荣耀;再来,早年南大与当权者的斡旋斗争、学生们参加罢课游行、与军警对峙的深刻经验,以及后来南大被迫关闭并入新大、华教被排挤打击等等的压抑悲情,不断地铺染着南大的悲壮故事,也就不断地加强了南大师生创伤与共的同体感,从而推高了“南大人”的我群意识,由此形成了一群独特的整体认同与精神特质。

留台人虽无如此怆郁悲愤的身影,然而时代烙印也格外地鲜明。在那样一个最坏却也是最好的年代里,五十年代后的大马华人到中华民国留学(五十年代以前是另一段历史),主要是受惠于侨生教育政策(简称侨教政策)。

侨教政策其实是冷战的政治产物。当时东西两极冷战对立,美国为防止海外华人成为共产中国的“第五纵队”,于1952年协助台湾设立“侨生教育基金”,大手笔提供美援以争取海外华人子弟赴台留学。虽然绝大部分华裔子弟赴台前都不知悉这样的背景,但在台湾读书数年下来,都不免烙上这样的时代痕迹,成了两强对决下的尴尬存在,而犹豫翻滚于“侨生”的暧昧身份与灰色地带中,却也往往成为留台人对家国思索与时势关怀的启蒙。

不满与积怨的消泄出口

大马留台生人数的激增,相信是要在七十年代新经济政策实施以后;而在马留台人群体意识的出现与成型,也应是在此时候巩固下来。上世纪的七十年代,是一个苦闷彷徨的时代,非土著尤其是华裔对前途深感茫然,对文化更怀失根恐惧,华文独中也在艰辛支撑着。没想到留台之路恰逢其时,为华校生打出一条生路来。

1973年独中复兴运动席卷全马,独中确立了母语教育的大方针,华校生到台湾留学似乎成了顺理成章的事,也是大部分人的唯一选择。1975年独中统考的成功举行,更是留学台湾史上的大事,它让升学台湾的管道制度化,确保了大批华校生源源不绝的到台湾念书去。

来到八九十年代,正是留学台湾及想象台湾最美好的时代。那时候“台湾钱,淹脚目”,从第三世界落后国家跃升为亚洲四小龙之一,无论是在社会民生、物质科技、精神文明等各领域都大大超越了马来西亚,甚至成了中华文化圈的模范。

此时的大马华裔,长期饱受种族政策的压抑,权益上屡遭剥削与排挤;而彼时的台湾侨教,再一次适时地提供了一个出口,一个让华人不满与积怨得以消泄的出口,将出路托望于留学台湾的美好憧憬上,进而把家国遗憾消融于收之桑榆的得意上。

于是乎,一代又一代留台生在返回国土后,充盈在华社的华教体系、华文报章媒体、文教出版、文化推动革新等等的队伍里,转换了一整代大马华社的精神面貌。然后再透过留台人对台湾充满孺慕而美丽的描绘,不断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华裔子弟奔台而去。

加上七八十年代后台湾流行音乐与电影的崛起与盛行,大马华社作为海外最大的中文文化消费市场,逐渐地化成了中华文化圈内的一个区块。即使在标准普通话及汉语拼音教育全面推行与普及的今天,大马华人仍然坚持地或者不自觉地兼用繁体字或“捷运”“电脑”“古早”等等的词语时,这不能不说是深烙着台湾的身影了。

华族虑患处境一种表征

中华民国,一个将即被官史编修入册的偏安前朝,一个被联合国所驱逐的政体和几为全世界所孤立的地方,却与大马华人如此地相近相系,如此地悠久缠绵。历史总有必然,也更有偶然,才能因缘际会造就了马台两地如此美丽的邂逅。

与南大人一样,留台人同是大马华社特有的产物。这两个群体均以留学地为认同凭据,实是华族虑患处境的一种具体表征;而两者的学位均不受国家认可,愈加深了这两个群体“孤臣孽子”的惟危与悲情。所不同的是,南大人垫铺了浓浓的左派色彩,留台人则在时代右翼背景下沐浴出来的;两个截然对立的意识形态,却共同造就了今日大马华社,历史就这样的吊诡。

南大人先成于前,留台人出现于后,在风雨如晦的上个世纪里,两者都显出存在的必然意义,也先后扮演了各自的角色。南大人对星马华人社会教育文化的贡献有目共睹,不必多言。然而自1980年母校被强行关闭以后,南大人再也后续无人,随着岁月流逝而花果凋零。

留台人则薪火不绝,在大马华社里似如细水长流,润物无声。只是公元二千年以后,世局丕变,随着国内外升学管道的拓展与多元,以及台湾去中国化的日渐显著,新留台人在精神面貌已渐不同于旧留台人了,而其群体意识又如何变化,仍有待观察。

最后再补几句。在具体事物上,“留台人”对大马华社甚至是国家有着怎样的贡献与影响?大家较为留意与熟知的,莫如留台人壮大了独中师资与华教队伍;其实,留台人对华人中小企业的开发、农业技术的引进与改良,其贡献委实不小;扩大来说,对于马来西亚制造业的转型与发展,留台人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可惜这样一个重要的议题,向来较少受到学界的关注与研究。

本文原刊于雪隆留台同学会出版《雪兰莪暨吉隆坡留台同学会40周年会庆纪念特刊》,获得作者授权转载。本文小标题为本刊所加。



大山脚书报社兴衰史

发表于 2018年5月30日16:35  |  更新于 2018年5月30日17:14

除了目前还有遗迹可考的槟城阅书报社、新加坡同德书报社、峇都巴辖益群书报社和实兆远益智书报社,大部分人对当地华人市镇曾有过书报社一事并不知晓。

孙中山南来马来亚推动革命活动之际,同盟会、中华革命党和书报社在当地相继成立。据颜清湟《星马华人与辛亥革命》对各地区书报社的统计,自1908至1911年,大约总数有五十多家书报社在星、马地区设立。

其中以吡叻最多,共有二十三家,他区如雪兰莪十五家、森美兰五家、彭亨五家、新加坡三家、柔佛三家、槟城三家、马六甲一家和吉打一家。

如今尚还活跃的仅剩下新加坡一家、柔佛一家和霹雳两家(另一家为安顺培智书报社),槟城阅书报社在四〇年代逐渐退出捐资者的角色,原址今已改为孙中山纪念馆。

组织新式学校

相较于在早年革命结束后成功转型,活跃了百年的各家书报社,大部分地区的书报社除了在成立之际稍微冒出头角,至民国成立后,鲜少在报章上看到各家的活动讯息。

或以支持和建立革命事业为首的书报社,在民国政府成立后,面对不再被需要的窘境;或由书报社组织的新式学校,已取代了书报社原有的社区角色。由于大部分书报社未有史料留存,命运如何,无人知晓。大山脚书报社个案研究或可作为参考。

与槟榔屿遥想对望一隅的大山脚,与大部分地区的书报社命运相同,既已不晓得原址所在,也没有捐款石碑留下。所幸书报社成员当年组织的小学校,已茁壮成今日具有声望的学府。

如今各华校相继庆祝百年校庆,追缅先人功绩之时,倒也让长期压在纸背下的地方历史,获得重新呈现的生机。

学校成新基地

辛亥革命之际成立的书报社,表面上透过书刊、杂志与报纸的供给,启蒙华侨大众的文化知识,实则在传布革命思想,争取中下层社会平民支持革命。学校是形塑莘莘学人有关民族、文化和思想的场所,成了保皇派和革命派推动教育改革的基地。

由此,各区书报社在成立之初,着手组织学校。民国三年(1914)十二月,大山脚书报社成员王如进、陈璧如、黄维俊诸君在边僻小埠组织学校,获得佳评。

有趣的是,近日在大山脚圣安纳教堂坟场发现王如进的墓碑,赫赫的墓碑已表露故者身前的威望,竟原来是槟城首任首席部长王保尼的父亲。

王保尼曾在日新学校上过三年的华文教育,後转到英校就读。由王保尼第七子王得评与研究员郭舒琳联合撰写的《被遗忘的爱国者:王保尼传记》未提及祖辈创办书报社与华文学校的美事,想必亦不知情。

这所新式学校开办不久既因书报社困顿而停办。民国七年(1918),书报社成员与大山脚福德正神理事协商,将原有的义学堂改为新式学校,取名“日新”。

大山脚书报社成员创办公立日新学校,或曾向开办钟灵学校的槟城阅书报社成员取经(钟灵学校成立于民国六年,比日新早一年);日新学校则成为邻近华校相继开办的楷模。

学校取代书报社

大山脚阅书报社成员计有朱步云、何翼仁、张天宠、洪恭顶、梁安清、吴锡照、沈永蔗、叶栖榴、黄诚、陈璧如、卢乙良、许连聚,其中六人在林博爱主编《南洋名人集传》有传。此些成员大部分为南来第二代,从事商业、种植和锡矿等行业。

有了首次开办学校的经验,书报社成员回到了各自耕耘的地区,凭着自己在地的声望与财力,与该地闻商协议,再开办另一所华校。

民国七年(与日新创校同年),卢柳堂在居林三巴央开办新民学校,借出店屋为校舍;民国十二年(1923),卢乙良与张祝三、郑荣和、黄德亮等巨商开办马打寮启新学校(照片四),借出椰林别墅作为校舍,出任名誉董事;民国二十八年(1939),刚卸下日新学校董事长的朱步云与罗杰•劳朗神父(Roger Laure)在大山脚开办金星学校。(照片五)

众成员虽不再打着大山脚书报社的名号办学,却由书报社创办日新学校延伸出去,也可谓遍地开花,结出果实。且这些新成立的学校,逐渐在各社区扮演与书报社相同的角色,甚而取代之。书报社慢慢从社区角色退位,直至遣散。

英殖民解散机关

为了控制国民党政治思潮渗入华校,英政府于1920年与1924年各别颁布《学校注册法令》与《学校注册津贴条例》,且在1925年下令解散国民党多个机关,同盟会和书报社既在其列。

大部分地区的书报社,想必在这段时期陆续遣散。从1908组织至1925年解散,仅仅维持了十七年,难怪为大多数人所不知。

书报社在二〇年代初解散,其生命却未褪色,而是由所组织的学校承接与担负。槟城阅书报社早前对革命党员经济多有接济,民国成立前大小战役所所需要的经费由他们筹募,民国成立后国库空虚,亦由书报社所筹汇。

大山脚书报社亦然,只是书报社在民国成立后越渐退位,日新学校崛起为地方重要机构,接替书报社的使命,如下:

1922年8月,日新学校组织白话剧,筹款建筑校舍和捐助潮汕灾民;
1922年10月10日,日新学校联合工商界,提灯庆祝双十节;
1931年8月,大山脚华侨欢迎谢领事,在日新学校礼堂开欢迎会;
1931年10月,大山脚侨胞积极进行赈水灾,日新学校节省杂费捐资助赈;
1933年10月,大山脚华侨在日新第二校举行国庆纪念会;
1933年11月,大山脚华侨纪念总理诞辰,日新学校开纪念会并展览成绩。

民国二年( 1913),大山脚华侨陈渊访与杨有妹在书报社举行婚礼。新人选择书报社为结婚地点,在于其具有改革换新的代表性。

当时新闻报导开篇即言:“自祖国光复,民智大开,国民进步文明,诚有蒸蒸日上之势,故凡婚嫁、礼式亦为之改良焉。”(《槟城新报》1913年9月1日)1923年,另有一对新人结婚,婚礼则在日新学校举行。

可见,大山脚书报社虽遭致遣散,却默默“转型”,让学校继续达成未完的社会职责。

黄欣怡,台湾师范大学国文所硕士,大山脚日新独中校史专案执行员。好读书,专心做学术。


367

主题

2万

帖子

12万

积分

积分
127457

拿督准拿督太平局绅甲必丹部长局长良民软件功能探索比赛优胜者沙巴旅游达人旅游大使铜章(累积乐捐RM100以内)

14F
 楼主| 发表于 2018-6-21 12:46:59 | 只看该作者
当今大马

华团下月向马哈迪祝寿,虽有敬茶但不会下跪

发表于 2018年6月20日17:14  |  更新于 2018年6月20日18:12

吉隆坡中华大会堂与行总等5个华团今日宣布,将在下个月举办晚宴,向首相马哈迪与西蒂哈斯玛夫妇祝寿。主办单位强调,晚宴虽设有敬茶环节,但绝对不会像17年前般下跪敬茶。

隆华堂会长蔡志权与行总名誉会长刘磐石等今日召开记者会宣布,这场祝寿晚宴将在7月22日在半山芭一家宴会厅举行。

届时将宴开200席,主办团体除了行总及隆华堂之外,还包括马来西亚广肇联合总会、马来西亚娱乐行业总会及马来西亚雪隆刘氏联合总会。

活动总策划则是刘磐石、广肇联总会长何世琩与商人高靖添。

17年前跪着敬茶掀议

17年前,当马哈迪第一次任相期间,刘磐石等华团人士曾在2001年出席国庆特别集会。会上其中一个环节是“向首相敬茶仪式”(见图),由孩童身穿马褂,系着假辫子,跪着敬茶,因而引发华社极大争议。

刘磐石在2003年参选雪华堂改选失败,遂另起炉灶成立“隆华堂”,并担任首届会长。雪华堂接着向注册局要求撤销隆华堂的注册但不得其门,从而掀起了雪华堂和隆华堂地域争论。

之后,雪华堂正名为隆雪华堂,全名为“吉隆坡暨雪兰莪中华大会堂”。而代表全国华团最高机构的华总亦宣布,不承认由刘磐石创立的隆华堂之地位。

不会安排出席者下跪

蔡志权告诉《当今大马》,7月22日的祝寿晚宴主要目的是向首相夫妇祝寿,同时宣扬敬老精神。

他强调,这次的寿宴不会像过往那般引起争议,因为当晚的敬茶活动将不会安排任何出席者下跪。

“敬茶只是一个简单仪式,也是敬老。我们给首相敬茶,相信这不会像以前那样有争议。不会有下跪,我们没有。我们普通的宴会都有敬酒仪式,而敬茶仪式就是敬老象征。”

“我们这次象征性地会让小朋友向首相夫妇敬茶。我觉得这个不会引起很大争论,这不是说我们要跪着敬茶,只是很简单的仪式。”

蔡志权也强调,活动安排各族孩童向首相夫妇敬茶,主旨在宣扬尊敬国家领袖的良好精神。

他补充,这场寿宴也将有助于拉近华社与首相的距离,传达华社声音。

宣称马哈迪同意出席

另外,刘磐石(见图)接受《当今大马》访问时透露,主办单位目前已召集了25名赞助者,总共筹获10万令吉捐款,准备在当晚移交捐献给希望基金。

他表示,此活动预计将有近200个华团代表出席盛会,每桌义卖餐券为500令吉。

根据刘磐石,他曾在本月初会晤马哈迪,并获得马哈迪亲口同意赴约,而今日也收悉首相办公室的日期通知。

“我们获得首相署通知,活动日期是设在7月22日。”

领军推动变天受尊敬

刘磐石强调,马哈迪在92岁高龄仍能展现魄力,带领希盟实现首次政权轮替实属一项壮举,因此本地华团希望借此表达向马哈迪表达敬意。

“在509大选之后,马哈迪这个90多岁的老人家展现的魄力非常棒,他能够在艰苦的情况下改朝换代,真是一种壮举。”

“我们认为,这位老人家今年7月刚好庆祝93岁生日,所以我们这些草根华团希望借此机会为他举办宴会庆祝,也是表达人民对他的敬意。”

去年吁国阵争华裔票

刘磐石受询时表示,当晚活动将有小学生及大学生的温馨文娱表演。

针对可能再掀17年前的敬茶争议,他认为,倘若外界有反对声浪,皆属他人言论自由,而他不会置评。

“我们举办这活动是尊重他老人家,可以做90多岁的生日不简单。这宴会纯粹是替他庆祝生日。当晚节目是温馨的小学生舞蹈和歌唱表演,也有来自博特拉大学合唱团献上文娱表演。”

“我们纯粹祝贺首相夫妇健康长寿,祝愿马来西亚国泰民安……有些人有另外的想法,那也是他们的自由,我们不予置评。”

去年12月,隆华堂举办成立13周年庆典,邀请时任副首相阿末扎希出席。不过,扎希最终并没出席,但通过代表移交10万令吉捐款予隆华堂。

当时,蔡志权在宴上致词时强调,国阵不应放弃华裔票。



跟马哈迪寿宴毫无关系,隆雪华堂反对华团屈膝

发表于 2018年6月20日18:08  |  更新于 2018年6月20日18:15

5个华团举办晚宴向首相夫妇祝寿,引起议论。隆雪华堂强调,公民团体应该不亢不卑,站稳立场,方为正道。

吉隆坡暨雪兰莪中华大会堂(隆雪华堂)今日发文告说,虽然他们不愿评论坊间部份华团发起的祝寿活动,但华团作为公民社会代表,必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向社会倡导价值理念,向政府当局提出改革建议、政策方案,才是正业。任何时候,公民团体都应该不亢不卑,站稳立场,方为正道。”

“唯有不趋炎附势,不哗众取宠,才能赢得社会尊重。”

中国报把冯京当马凉

隆雪华堂也严正澄清,从未参与马来西亚华人行业总会(行总)、马来西亚广肇联合总会、马来西亚娱乐公会和马来西亚雪隆刘氏联合总会等团体,共同为首相马哈迪夫妇联办的祝寿宴。

“本堂认为,公民团体应恪守原则立场,向当局表达看法,若过于卑躬屈膝则失格调,并不可取。”

隆雪华堂指出,《中国报》在2018年6月20日A8版刊出〈华团723为首相祝寿〉为题的新闻,把联办团体之一的“吉隆坡中华大会堂(隆华堂)”,误植为“隆雪华堂”。

隆雪华堂说,这项谬误,惟恐引起混淆,希望媒体尽速更正,莫让各界以讹传讹,继续散播不实消息。

“本次事件,无疑是社团注册局当初决策失当,批准名字相近团体申请成立的结果,贻害至今,委实令人遗憾。”

只会敬茶但没有下跪

今日稍早前,隆华堂会长蔡志权与行总名誉会长刘磐石等召开记者会宣布,5个华团将在7月22日在半山芭一家宴会厅设宴,向首相马哈迪与西蒂哈斯玛夫妇祝寿。

届时将宴开200席,主办团体除了行总及隆华堂之外,还包括马来西亚广肇联合总会、马来西亚娱乐行业总会及马来西亚雪隆刘氏联合总会。活动总策划则是刘磐石、广肇联总会长何世琩与商人高靖添。

17年前,当马哈迪第一次任相期间,刘磐石等华团人士曾在2001年出席国庆特别集会。会上其中一个环节是“向首相敬茶仪式”(见图),由孩童身穿马褂,系着假辫子,跪着敬茶,因而引发华社极大争议。

刘磐石在2003年参选雪华堂改选失败,遂另起炉灶成立“隆华堂”,并担任首届会长。雪华堂接着向注册局要求撤消隆华堂的注册但不得其门,从而掀起了雪华堂和隆华堂地域争论。

之后,雪华堂正名为隆雪华堂,全名为“吉隆坡暨雪兰莪中华大会堂”。而代表全国华团最高机构的华总亦宣布,不承认由刘磐石创立的隆华堂之地位。

蔡志权接受《当今大马》访问时指出,7月22日的晚宴虽设有敬茶环节,但绝对不会像17年前般下跪敬茶。



媒体曾封“四大天王”,高崝添参与策划马哈迪寿宴

发表于 2018年6月21日11:01  |  更新于 2018年6月21日11:46

5个华团昨天宣布,设宴向首相马哈迪与首相夫人西蒂哈斯玛祝寿,不过令人瞩目的是,曾为媒体称作“四天天王”之一的商人高崝添,乃其中一名的活动总策划。

另外两名总策划为行总名誉会长刘磐石和广肇联总会长何世琩。

这场祝寿晚宴将在7月22日,即马哈迪的生日前夕在半山芭一家宴会厅举行,届时将宴开200席,估计有2000人赴会。

主办团体除了行总及隆华堂之外,还包括马来西亚广肇联合总会、马来西亚娱乐行业总会及马来西亚雪隆刘氏联合总会。

未审讯扣留17个月

高崝添曾在1969年紧急法令下遭到未经审讯扣留。2005年,他在新邦令金扣留中心获释后,旋即遭到警方重新逮捕,而登上媒体的头条。

由于警方无法举证,联邦法院之后下令释放高崝添。

不过,他却在未被提控任何罪名下,遭到监禁长达17个月。

尽管如此,他在第二次被逮捕时,只短暂地扣留在武吉阿曼警察总部3天。

否认涉黑帮捞偏门

当年,高崝添的律师沙菲宜( Muhammad Shafee Abdullah)披露,政府指控他的当事人为黑社会成员,并涉及危害公共秩序的活动及暴力罪案。

除了驳斥所有的指控,高崝添指责有关当局捏造故事,来合理化扣留他的举动。

据知,高崝添在吉隆坡拥有几家餐厅和夜店。中文报当时甚至称之城内的四大天王之一,暗示他为黑帮头目。

不过,高崝添已公开驳斥媒体贴给他的这种标签。

2013年,高崝添所乘坐的捷豹名车底下遭人放置爆炸物。虽然爆炸物在途中引爆,但他安然逃过一劫。



李金友:大选后,许多海外大马人要回流

发表于 2018年6月14日10:10  |  更新于 2018年6月14日10:13

大亨李金友在509大选投票日数天前表态抨击一马公司案,如今随着政府更迭,李金友对新政府寄以厚望,并相信能解决马来西亚人才外流的问题。

他透露,在大选后,许多海外的马来西亚年轻人纷纷告诉他,有意回国发展。

“很多人现在想要回来马来西亚,我想这会刺激马来西亚经济。”

“我到伦敦、中国和新加坡时,许多年轻人来告诉我,‘我现在想要回来马来西亚’,这是好事。”

不忧国债问题

李金友也是绿野集团创办人,他周三晚在金马宫酒店配合开斋节施赠,并邀得财政部长林冠英出席。

李金友指出,马来西亚必须吸引过去外流的人才回国发展。

他说,若海外人才愿意回流,国债问题根本不需要担心。

“我们在美国、澳洲和英国拥有很多马来西亚人才,我们必须把他们带回来。就算不谈外国人的投资,若海外的马来西亚人愿意回来,这1兆令吉国债很快就能解决。”

减少政治干预

李金友期待新政府可以制定更好的政策,促进国家发展,同时希望抑制商界的政治干预。

“现在的问题是,在私人界有很多人搞政治,渗透入各方面。所以,我们想且希望新政府会专注在经济领域,同时减少搞政治。”

他也敦促政府打贪,兑现承诺。

“确保我们拥有可以向新加坡,甚至是香港看齐的(反贪)机构。”

“有了类似的反贪机构,我想未来会一片光明。”

367

主题

2万

帖子

12万

积分

积分
127457

拿督准拿督太平局绅甲必丹部长局长良民软件功能探索比赛优胜者沙巴旅游达人旅游大使铜章(累积乐捐RM100以内)

15F
 楼主| 发表于 2018-6-25 21:56:00 | 只看该作者
当今大马

当年没向马哈迪下跪敬茶,刘磐石拿出旧照举证

发表于 2018年6月21日16:50  |  更新于 2018年6月21日18:05

5华团设宴向首相夫妇祝寿,让17年前“向首相敬茶”活动的议论再现。行总名誉会长刘磐石今日澄清,当年他在活动上,并没向时任首相马哈迪下跪敬茶。

刘磐石与马来西亚广肇联合总会会长何世琩今早到《当今大马》办公室,拿出当年的剪报与照片,强调当年只是向马哈迪敬茶,而没有下跪。

“2001年,我们在布城举行活动,当时有几百个团体参加,何世琩也是当时主办人之一。在那个场合,我们只是敬茶,但没有跪着,包括我和孩童都没有跪着敬茶。我可以给你看看这些记录。”

刘磐石也澄清,当时他并没身穿马褂,而是俗称“功夫装”的长衫。

“我承认小孩子是有假辫子,但这辫子帽其实是家长的设计。当时由家长为小孩子来处理(造型)。没有下跪,绝对没有下跪。”

外界以讹传讹多年

刘磐石表示,所谓穿马褂跪着敬茶之说,乃是当时有心人造谣,破坏其形象,最终其他华团也以讹传讹。

他形容,这一切都是1999年雪华堂(现已正名为隆雪华堂)改选后的“余波荡漾”。

“这完全是敌对派系搞报复,抹黑我,破坏我的形象。因为在之前雪华堂永久董事的纠纷事件中,当权派把我当成眼中钉,非拔除不可。”

刘磐石在1999年参加雪华堂会长改选,以微差败给已故颜清文。接着,刘磐石在2003年另起炉灶成立“隆华堂”,并担任首届会长。雪华堂于是向注册局要求撤消隆华堂的注册但不得其门,从而掀起了雪华堂和隆华堂地域争论。

否认设宴趋炎附势

刘磐石说,这次联同其他华团人士举办200桌晚宴,乃是出于敬重马哈迪,而不是趋炎附势、卑躬屈膝或哗众取宠。

他强调,从2000年开始就开始追随马哈迪,不管马哈迪掌权或失势都是不离不弃。

根据刘磐石,他在这些年来总共办了5场活动邀请马哈迪出席,即2001年“向首相敬茶”、2002年武吉加里尔体育馆集会支持英化数理政策、2003年“与首相庆冬至”、2004年隆华堂成立1周年庆典,以及2013年华团新春团拜。

“从2000年开始,我便追随马哈迪,为他办事。他退休后失势,我依然追随他。当他要扳倒时任首相的阿都拉时,我帮他活动。”

“2013年大选,马哈迪叫我帮时任首相纳吉,我也特地在武吉免登举办一场新年大团拜,2万多人出席。”

“当他要推翻纳吉时,509大选我冒着危险,到处跑动拉票。18年来,我对马哈迪不离不弃,一直在他后面做事,没有要求过工程计划或金钱利益,只获得他推荐拿了两个‘拿督’封勋。”

办寿宴没个人议程

刘磐石强调,绝对不是因为马哈迪重新掌权,而设宴吹捧马哈迪。

“我们不是因为他重得权势而吹捧他,之前也没因为他失去权势就离弃他。这件事情很多人不懂,以为他有了权势后,我们就回来捧他。”

刘磐石说,5个华团举办寿宴,乃是出于爱心与尊敬,没有个人议程存在。

“目前反应也非常好,报名团体相信会超过200个,而我们的席位也只有200席。”

刘磐石坦言是马华党员,但即便如此,在509大选还是四处为希盟拉票。

“马华的人也很清楚我站在哪里。大选的时候,我毫无顾虑为他(马哈迪)办事,包括去一些地方了解情况和拉拢支持。”

担心流言影响活动

根据昨天的宣布,主办单位每桌义卖餐券为500令吉。他们也已召集25名赞助者,总共筹获10万令吉捐款,准备在当晚移交捐献给希望基金。

刘磐石也透露,他们已在在本月初会晤马哈迪,并获得马哈迪亲口同意赴约。

他希望,“17年前跪着敬茶”的谣言可以平息,以免影响到这次的寿宴。

“这不是事实,如果首相看到外面这么乱的报道,他心里面也会感觉不愉快。”



评论人建议马哈迪,拒绝华团寿宴献媚

发表于 2018年6月21日13:06  |  更新于 2018年6月21日13:15

5华团为首相夫妇举办寿宴,仿佛17年前马哈迪首次任相期间的“华团向首相敬茶”剧码重演。评论人认为,马哈迪及希盟政府应拒绝出席这场寿宴,果断否决献媚奉承的行为。

政治评论人潘永强直言,这场祝寿活动象征着特定人士的“奉承与献媚”,而首相马哈迪应婉拒此活动,以展现希盟政府不沉醉于吹捧。

“如果马哈迪清楚地表达不需要(举办祝寿)或不出席,即可向社会传达明确讯息,体现新政府认真从事改革,不会过于沉醉在奉承及吹捧之中。由此,社会风气则会改善,而刘磐石等人就会显得自讨没趣。”

潘永强接受《当今大马》访问时指出,当权者是倡导社会健康风气的重要角色,因此希盟政府及马哈迪应当果断回绝,进而杜绝社会上迂腐的奉承行为。

“如果当权者认为这种奉承和谄媚行为有不良社会影响,那么就应该拒绝这种活动。”

“当你是一个掌权的人或领导人,你公开拒绝这些不健康、保守或迂腐的行为,那么社会大众自然就变得克制及谨慎,并调整自己的行为。”

下月办祝寿晚宴掀议

昨日,5个华团宣布将在7月22日,于吉隆坡设宴200席,为首相夫妇祝寿。

这些华团是行总、隆华堂、马来西亚广肇联合总会、马来西亚娱乐行业总会及马来西亚雪隆刘氏联合总会。而活动三个策划人则是行总名誉会长刘磐石、广肇联总会长何世琩与商人高靖添。

他们否认意在吹捧马哈迪。反之,他们指出,马哈迪以92岁高龄展现魄力,率领希盟完成改朝换代。所以,华团希望借此寿宴向马哈迪表达敬意。

17年前,当马哈迪第一次任相期间,刘磐石等华团人士曾在2001年举办“向首相敬茶”活动,引起争议。

“刘磐石不代表华社”

潘永强指出,刘磐石无法代表华人社会,马哈迪也不应误解此祝寿活动是华社卑躬屈膝。

“刘磐石不能代表华社。马哈迪不要以为出席这个活动,就等于华人社会向他奉承吹捧。”

他认为,倘若马哈迪未能发现祝寿活动的谄媚意味,其他希盟领袖也应当提醒马哈迪,以树立新政府拒绝奉承的鲜明形象。

“若马哈迪第二次上台还是没有向社会传达健康及正面的讯息,没有做出良好示范;那马哈迪身边的幕僚或是政府高层应该提醒他。”

“刘磐石本来就在华社有着保守和不良的形象,如果你接受了这种人的奉承和祝寿,这会令希盟支持者和社会人士会感到失望。”

庆祝生日非当前重点

另一方面,资深评论人陈亚才向《当今大马》表示,倘若特定政治人物处事值得嘉奖,民间确实可以适当给予鼓励和赞扬。

然而,他认为,马来西亚当前面对国债等重大问题,而首相庆祝生日并非目前重点,因此民间无需劳师动众特意张罗庆祝活动。

“当然,一般来说要向谁祝寿都没有问题,但当前的情况是政党轮替刚刚变天,而国债债台高筑,祝寿活动反而不是重点,反而应该鼓吹节约,不需要特别张罗。”

“如果要向首相表达关心或祝贺,我觉得我们以平淡方式就好,不需要做劳师动众的活动。例如,我们可以发个新闻或是寄发贺卡等等很多方式。”

建议首相婉拒避嫌

陈亚才点出,行总及隆华堂等5个华团在希盟政府上台,随即举办大型庆祝活动,或引起 讨好权势的“错觉”。

因此他认为,马哈迪应婉拒出席这场寿宴。

“确实会让人有这样的错觉。所以我倒觉得说,若真要举办此活动,首相也应该婉拒。”

他也点出,马哈迪身为新任首相势必忙于政务,如有空余时间则应争取机会休息,无须耗费体力出席仪式性活动。

“我想首相也不需要耗费时间去接收支票,这是小题大做,首相应该有更重要的事情,而且他年事已高也应该多掌握时间休息,不需要耗费时间在这些仪式性的活动。”

不应骑劫“华团”名义

另外,他也提出,由于祝寿宴举办单位并未获得所有华团的认同,因此不应骑劫华团名义,仅能“代表自己”。

“你可以说你代表了联办单位,但不能骑劫华团的名字。你不能举办了活动就声称‘代表华团’祝寿,除非你受到委托,或是征得各个团体同意和联名,否则擅自代表华团就不恰当,但你可以代表你自己。”

陈亚才指出,这5个华团劳师动众举办大型活动移交10万令吉希望基金捐款,但实则只需邀请财政部长林冠英或其他议员前去接受已足够。

“直接移交就好,不需劳师动众。之前也有企业家捐献数百万令吉给希望基金,就让财政部长接领就好了。无论金额大小,只需要财长或国州议员代为接领,意思就已经传达了。”

华团应扮演监督角色

陈亚才强调,华团身为华社民间团体,应积极扮演政府与民间的沟通桥梁,并应适时针砭政策方案及提出建议,不需与政府敌对,但也不需过于亲密。

“华团与政府存在互动关系,并不是敌对,也不需要太亲密。政府的政策影响全民,若有好的政策,华团应该表达赞赏;若有不好的政策,华团也应该监督及批评。”

潘永强认为,本地华团至今虽然保有完整组织和资源,但由于近20年缺乏强而有力的领导层,已渐渐失去中心思想及政治影响力。

随着马来西亚迎来政权轮替,他认为,华团应推举新领袖,并整合现有的资源及群众,积极发挥监督国家政府的角色,跳脱“华裔”的框架思考社会问题。

“新政府不可能完全满足华社诉求,因此华团角色还会存在。但如果没有优秀领导和清楚的方向,这股民间力量难以发挥。

“随着国家政权轮替,公民社会应该应该壮大声势,并监督及参与建设。华团既然有丰富的资源、组织和群众,应可透过重建和改造转型发挥健康的作用,以更加符合新时代的需要。”

雪华堂与隆华堂之争

昨日,吉隆坡暨雪兰莪中华大会堂(隆雪华堂)也发文告说,虽然他们不愿评论坊间部份华团发起的祝寿活动,但华团作为公民社会代表,必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隆雪华堂强调,公民团体都应该不亢不卑,站稳立场;唯有不趋炎附势,不哗众取宠,才能赢得社会尊重。

刘磐石在1999年参加雪华堂会长改选失败,接着在2003年另起炉灶成立“隆华堂”,并担任首届会长。雪华堂于是向注册局要求撤消隆华堂的注册但不得其门,从而掀起了雪华堂和隆华堂地域争论。

之后,雪华堂正名为隆雪华堂,全名为“吉隆坡暨雪兰莪中华大会堂”。



给女儿的信:断裂家族史中重构文化记忆

【速写本子】  发表于 2018年6月25日15:01  |  更新于 2018年6月25日15:48

妳和我们第一次在手术房窄路相逢的时候,妳竭力嘶喊,声音洪亮震耳,仿佛叫嚣:“我是谁?今后往哪儿去?”那时,一股前所未有的责任感油然心生。

妳的诞生,冉冉,让爸爸因此有了坚实的理由,重访过去,重新梳理家族脉络,供妳开拓未来时好好参照。

在希腊人看来,所谓文化,缺乏记忆则难以形成,甚至文化是记忆的一种形式,惟有透过代代相传的集体回忆,才能确保文化得以延续下去。不过,记忆从来根据回忆人的现实需求而有所筛选,不乏拆散与重组,想象与创造。将来妳亦能以新的现实考据,重新想象这段家国史。

因着各种因素而离乡生活的人,在全球市场完善后的今时今日已有过亿,整体规模比过往移民潮来得更大更广,除了寻求庇护的政治难民及迫于生计压力的经济移民外,如今还有挟带大量资本的投资移民,及知识精英的技术移民。而妳的母亲则属于另外一种:跨国新娘。

流动的全球化格局下,我和你妈在16年时完成一场人生大事,她那时挨着太平洋的风,缓缓往南中国海为爱前进,最终落脚在马六甲海峡边上,转移身份成为马来西亚台湾太太团的新成员。

我出生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属于马来西亚移民第三代,土生土长的马来西亚人。对移民第三代而言,所谓的远距离民族主义色彩,早已褪色至几近苍白,惟立于本土的爱国精神却十分饱满。所谓的民族主义的民,乃是华夏子民——是的,妳太公的原乡在中国福建,他与兄弟父母在百年以前,辗转迁徙而到南洋落地生根,然后开枝散叶,繁衍后代。

三代人在多元社会环境生活的结果,便是促进各式文化相互交融,因此妳爸爸我的知识结构无可避免趋向混杂,相对于单一语言民族而言,我的思考途径就像妳阿嬷巧手下的百家布一样东拼西凑而成。往好处想,是多姿多彩;往坏了说,学识曲曲折折、杂而不精。

不过,这也许是未来城市文明的大趋势,根据专家预言,2050年全球三份之二的人口会生活在大城市里,届时,各个城市无可避免地需要拥抱多元混杂社会结构,更大规模的迁徙活动必然促成更多的文化渗透景象。

冉冉,这个时代,互联网技术普及各个国家、个体网络越发强盛、国族边境主义逐渐稀释,政治已难全面操控权力,社会形态不再持久坚固而犹如波流般捉摸不定。

这个时代的我们,深受安华以及净选盟街头运动的影响。我们无数个个体世界,不愿仅受以社群或国家为代表的共同体、以及单方意识形态所牵制,所有个体皆有权利选择理想的生活方式,自主规划多元重叠的共同体之界限,制订属于自己独有的核心精神。

你看,藉着互联网普及,马来西亚普罗群众再也不愿受原政府的强势围堵,终于联合无数个体的一致心愿,在一场全国大选中推翻腐朽执政集团,实现建国六十年来的第一次政党轮替。

冉冉,你爸爸我出生自华人新村,长大成人后,我才知道这是英殖民统治下为了隔绝华人与马共而形成的人为聚落。

华人新村是马来亚在独立以前,英殖民政府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长达十二年时逐渐发展出来的产物。当时代表华人而成立的马华公会,积极协调其中,极力保障作为劳动力输出的南来华人免于遭受遣返的命运。孰知六十年后的今天,他们在全国大选里几乎全军覆没。

从七十年代到现在的四十年里,我从华人新村迁徙到花园住宅区、再到卫星城镇,华人新村带给我的景观记忆仍然最为美丽,我在那里油棕园与橡胶树林之间攒存了最为难忘的童年往事。但成年以后,我发现极为遗憾的事实便是新村是为了隔离族群、分而治之的产物,并非多元社会应该鼓励的社区形式。

我相信所谓的家园、地方、社区、集体记忆等诸种人文地理概念因人而异。冉冉,今有专家解释,地景陶养人理解世界的观念,并影响将来介入世界的方式。新村的隔离色彩,虽然在我出生以后已然式微,但上一代的对族群冲突发生以后的恐惧与阴影,还是颇为频繁经由父辈母辈间接地影响着我们这一代。

他们是移民第二代,直面应对差异与共存的现实问题。

冉冉,我的爸爸妳的阿公,出生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马来亚联邦。那时候的马来半岛仍被日军占据,英联邦军队撤退,马共为了保卫家园与日军持续展开游击战。1945年日军投降后,英殖民政府重返半岛管理国家,与马共短暂和谐共处过一段时日,不久后与马共产生重大政治分歧,便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展开剿共行动。

为了隔绝华人支援马共的经济与粮食,新村计划(又称毕礼斯计划Brigg’s Plan)便在这样的考量下仓促通过,几年之内,犹如集中营般的四百多个新村在全国各个范围成立了,妳阿公一家于是被英军从十五支的油棕园老家迁入仁嘉隆新村里,过着实行粮食医药管制、全村外围被铁丝网围拢、出入皆有门禁的社区生活。

这场时长十二年的紧急状态在1960年马共宣布投降后,终于结束,集中营般的管理模式也才从新村撤掉。这场名为镇压“叛乱分子”的剿共行动,如今回望,实为帝国主义者为了保护殖民地的利益,以及国际冷战背景下意识形态之争的热战行为。

而住在新村里的人,成了两种意识形态——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的角力场,反复被双方夹持、怀疑、威胁等,如今已是许多年过八、九旬老人不堪回首的历史经验。妳太公、伯公,也因被告密者举报的缘故,曾被送到扣留营里监禁数年。

妳阿公跟随太公过了一辈子的务农生活,以在开垦耕作的方式,换取养活我们兄弟六人的经济面包。移民第二代,阿公面对的生存课题自然与太公不太一样。

研究离散课题的柯立佛(James Clifford)提过,离散族群经常在两点之间摆荡,一点为根(root),是原点、家国、故乡;另一点则为路(route),是移居地、未知、未来。

妳大可依这两个点来隔开阿公与太公,作为他俩思考的面向。

柯立佛认为,世界各地的离散社群普遍拥有的历史经验包括流离失所、错置、自我调适等经验,这恰恰说明我们家上两代面对的生存问题。

太公那一代人自二十世纪初以拓殖者的身份逾境迁徙而来时,带来原乡语言、文化与习俗,与移居国——马来半岛的生态可谓格格不入。这是那一代人对文化根系的执着。而文化融合之路,则落到了妳阿公那一代的脚下,尤其是马来亚独立以后。

由代表三大种族的政党组成的联盟在1956年与英殖民政府谈判成功后,翌年马来亚联邦便宣布独立为自治国,成为马来亚。那是大批中国公民纷纷放弃中国国籍,转而效忠本国的时代。

六十年代末发生的五一三冲突,是族群权益矛盾激化的一次意外,也是国族边境主义发酵的一次结果。所谓国族边境主义,便是将某个地方紧密联系于特定族群,认为他们与生具来具备某种权益,并合理化某种排外情绪和行为。面对排外的另一方,则忿忿不平于自身长期致力开埠的努力,未获得公平合理的补偿。

翌年为了保护在地土著权益,政府推行新经济政策,较后又颁布国家文化政策,皆把马来民族以外的族群排挤至边陲之处,使华族接受的经济、教育、文化资助与其推崇的主流文化相比,皆不对等。这是一项尝试同化他族的长期策略,而政府自那时开始,对发展他族语言、文化的想法,一直抱持“用者自付”的冷对态度。

冉冉,我懂事以后便察觉阿公对参与宗亲会有着极大的热枕,在勉强糊口的那些岁月里,他仍然努力从手指缝里抠出一些微薄资金来赞助华教,回馈华社发扬文化所需。这是一条移民后代在移居国努力展望未来的路。而根系,仍然紧紧系在路的初始端,原乡亲戚对建设地方的需求,与走向未来的阿公之间形成一条往返走廊,用以返乡探亲、资助祖祠与学校。

关于中国国民与大马公民的争议,到了七十年代发生的大事记——时任首相阿都拉萨会晤中国领导人毛泽东,宣布马中建交,北京政府确认不再承认马国华人为侨民、停止支持马共以后,终于告一段落。往后纵有余音缭绕,也总是政治幕僚存心挑拨而已。

七十年代末,阿公生下了第五个儿子,妳爸爸我。先辈努力的结果,便是让我们这一代人全无挂碍地接受多语教育及特别为多元社会制订的教育纲领,而非单一文化教育,并展开多资多彩的多元文化生活。

冉冉,所谓地方,并非凝固不变,只允许圈定特定时间与空间条件,并限定固定单位诠释地方历史、阐述地方特色。整部世界历史,包括经济、文化、艺术形式的发展,是各方人士带着不同目的迁徙且刺激当地文化的结果。例如,丝绸之路促进香料贸易,影响各地饮食文化。

马来西亚是个移民社会,早期此地自然资源极其丰富,才吸引诸多西方帝国前来拓殖、采矿、发展;又因大量劳动力之需,殖民者才广在中国与印度招募劳工,促成二十世纪初那一波移民潮。

妳太公一家,便是乘坐那一趟载满劳工的帝国大船才下到南洋来的。

太公出生于二十年代的中国福建安溪县紫泥乡,那时孙中山已在南洋获得许多华侨鼎力支持,革命成功并推翻晚清政权,成立中华民国,中国最后一个皇帝溥仪终才退位。

民国初期,各种革命势力相互割锯,终于在二十年代末爆发国共内战,加上天灾不断,农村资源贫瘠,各地频闹饥荒,死亡人数剧增,住在广东、福建等沿岸一代的中国人,遂纷纷响应欧洲工业革命队伍,到东南亚、加拿大,美国等地充当华工,协助采矿,开发城镇、铁路、种植园等。

冉冉,太公一家便是这样跟随英殖民帝国在中国东南沿岸的号召,离开孱弱的原乡,而到南洋来寻求活路,开启人生往后的篇章。自明朝中叶以后,华人陆陆续续到东南亚诸岛发展,清朝中叶帝国殖民时期人数尤其剧增,有数据统计,仅马来半岛就约有五百万华人前仆后继过来谋生。

惟早期许多华工出身农村,文化教育不高,对地方与宗亲感情浓烈甚于国家,政治意识普遍薄弱。民国知识分子梁启超到旧金山唐人街造访时曾发出感叹,说他们:“爱乡心甚盛,不肯同化于外人。义侠颇重,冒险耐苦,勤、俭、信”,可是“无政治能力,保守心太重,无高尚之目的”。(《新大陆游记》)

发生在马来半岛,妳太公那一代人身上的则具体表现在申请公民权一事上,英殖民政府曾试图回馈辛苦开发马来半岛的华人,开放公民权申请,惟反应异常冷淡,惟恐遭受政治算计,以致申请者稀疏。到独立前夕,众多华人才在华团催促下,于国父东姑阿都拉曼在1957年宣布国家独立以后的一年里,陆陆续续申请属于自己的公民权益。

中国知青陈丹青说过,中国人更愿意认宗族文化,认同宗、同乡、同姓,却不一定认识国家的概念,这也大概可解释早期在马来半岛谋生的华人思维了。

妳太公,是仁嘉隆安福堂的发起人之一,他们颜氏几人在战乱时抱持捐助贫困请援同宗人士的目的成立宗亲会,如今回看其建宫简介,妳爸爸我仍时有感慨。

“溯自古往来,信昂不一,佛教乃为一环,公元一九廿馀年间,因故乡纷乱,族亲诸多来马谋生,对故乡供奉安福堂三圣尊王,亦多于家中奉祀之,间或有疾病者,祈求灵药,无不有求必应,然无一宫宇,以资供奉,众皆感不便,乃于一九四三年间,集众商议,而醵资建宫于双溪县诗愈港颜承山之园地,崇奉归一,继于一九四九年间,装有金身,香火日盛,未几,于一九五一年当局施行紧急法令,移民于仁嘉隆新村,佛宫亦不能倖免,乃于一九五三,由颜克忠昆仲,令堂林香女士献地于安福堂建宫,继而颜承蜞献盖亚铅全座,众等逐醵资兴建”。

冉冉,妳是新的混杂体,糅合我与妳妈两种艺术基因里的反叛特性,将来一定也不容易与现实妥协。

妳出生的这一年,这里独立建国已有六十年,往日掌权的国民阵线因为无能公平照顾各个族群,已经彻底失势。如今,希望联盟成为马来西亚人民新的托付对象,负责实现大选以前许下的政治承诺。

带妳回去造访那不很久远的过去,知道爸爸的家国与文化记忆,是希望妳能因此对未来稍窥门路,保持流动,并记住那句老话:“滚动的石子是不长苔藓的”。

颜振利,艺术家,现住沙亚南,从事教学与艺术创作。

367

主题

2万

帖子

12万

积分

积分
127457

拿督准拿督太平局绅甲必丹部长局长良民软件功能探索比赛优胜者沙巴旅游达人旅游大使铜章(累积乐捐RM100以内)

16F
 楼主| 发表于 2018-6-27 21:51:03 | 只看该作者
当今大马

陈志远涉足东铁计划?马哈迪答“不知道”

发表于 2018年6月26日10:50  |  更新于 2018年6月26日11:14

企业大亨陈志远通过股权收购,涉足东海岸铁路计划?对此,马哈迪以不知道相关报告为由,拒绝置评。

“我不知道那事情。我不能置评。你应该问陈志远。”

《马新社》报道,马哈迪是昨天在一场记者会上受询及,随着陈志远涉足东铁计划,政府是否会考虑继续推动东铁计划时,发表上述的回应。

马哈迪表示,不反对东铁计划的概念,但强调东铁成本过高,必须加以削减,而这就是为何大马政府要跟中国政府重新谈判的原因。

成功集团创办人陈志远向来跟马哈迪关系良好,外界部分人认为,他的商业成就得利于上世纪马哈迪任相期间。

收购竞标公司重大股权

《TheEdge》报道,陈志远收购T7环球有限公司(T7 Global Bhd,简称T7环球)的2100万单位的股票,或5.04%股权。

T7环球向大马股票交易所报备,陈志远是于5月15日通过场外交易方式购置这批的股票,进而崛起成为该公司的主要股东。

正好两个月前,即3月15日,T7环球跟登州政府官联公司东方太平洋(EPIC)和CMC工程私人有限公司签署备忘录,竞标东铁工程的部分项目。

随着这项备忘录的签署,T7环球形同放弃之前与中国公司的合作。

更早的今年1月,T7环球曾跟中国第三工程(大马)私人有限公司(China Construction Third Engineering (M) Sdn Bhd,简称CCTE大马公司)组成联营公司,放眼竞标东铁工程项目。

CCTE大马公司间接隶属于中国最大建筑和房地产集团——中国建筑工程股份有限公司(China State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rp Ltd)。



驳染指东铁工程臆测,陈志远决卖光T7股权

发表于 2018年6月26日晚上11点16分  |  更新于 2018年6月26日晚上11点26分

随着收购T7环球公司重大股权的做法引起议论后,企业大亨陈志远宣布将把这些新得的股票悉数脱售。

《星报》报道,陈志远解释,他这么做是为了驳斥外界的臆测,即他入股T7环球有限公司(T7 Global Bhd,简称T7环球)的决定,跟希盟政府决定不撤销东铁计划有瓜葛。

“这些新闻报道是恶意的,似乎暗示我购置T7环球重大股权的动作,跟希盟政府不若早前报道那样,决定不取消东海岸铁路计划的发展之间,有着邪恶的关联。”

“我相信这些新闻报道和社交媒体留言,旨在让我和布城新政府难堪。”

不知T7环球涉及东铁

陈志远说明,他所以入股T7环球,是因为该公司在油气服务业表现优异,而他也认识这家公司的大股东。

“当我在购买该公司的股权时,我不知道T7环球是东铁计划的其中一家承包商。”

陈志远透露,他已在昨天卖掉手上的部分T7环球股票,而且有意在适当时机把所有的股权脱售。

否认捐5亿给希望基金

陈志远也辟谣说,那些声称他投资在虚拟货币平台,或他将捐出5亿2500万令吉给希望基金的报道都是在捏造事实。

T7环球的股价在本周一(25日)大涨19%,以50仙闭市,总共有3100万股成交。至于今天,T7环球股价下跌半仙,或1%,以49.5仙闭市,成交量达950万股。

《TheEdge》报道,陈志远5月15日以场外交易方式,收购T7环球的2100万单位的股票,或5.04%股权。

而正好两个月前,即3月15日,T7环球跟登州政府官联公司东方太平洋(EPIC)和CMC工程私人有限公司签署备忘录,竞标东铁工程的部分项目。

而马哈迪昨天在一场记者会上受询及,随着陈志远涉足东铁计划,政府是否会考虑继续推动东铁计划。而他当时以不知道相关报告为由,拒绝置评。



“陈志远仅被动投资者”,T7强调售股不影响表现

发表于 2018年6月27日18:45  |  更新于 2018年6月27日18:52

企业大亨陈志远昨日宣布把T7环球公司新得的股票悉数脱售后,该公司的股票价格今日大跌14%。

T7环球有限公司(T7 Global Bhd,简称T7环球)今日发文澄清, 陈志远仅以“被动投资者”(passive investor)身份入股, 而后者是因为“本公司在石油和天然气服务领域的表现良好”才决定入股。

文告说明,该公司理解陈志远脱售股权的原因,并强调该公司的业务和财务表现,丝毫不受陈志远这次举动,以及近日谣言和新闻所影响。

“本公司重申,该业务完全不受到近日谣言和新闻所影响;并且有信心其财务表现将会透过其核心业务石油和天然气、航空业、建筑和基础设备领域,持续改善和成长。”

欢迎重新谈判东铁

此外,T7环球表示,欢迎政府重启东铁计划的谈判,同时殷切盼望能够参与有关计划。

“截至今日,T7环球并没有获颁任何合约,我们仍在等待政府重新检视整个计划。”

文告说明,T7环球的主要业务以石油和天然气领域为主,占该公司总收入的90%;近年才开始扩展业务,分别在2017年投入航空业,以及2018年年初,投身建筑业和基础设备领域。

文告解释,该公司为了开源和发展潜能,而把业务扩展至建筑和基础设备领域。

《TheEdge》报道,陈志远5月15日以场外交易方式,收购T7环球的2100万单位的股票,或5.04%股权。

而正好两个月前,即3月15日,T7环球跟登州政府官联公司东方太平洋(EPIC)和CMC工程私人有限公司签署备忘录,竞标东铁工程的部分项目。

两天前,马哈迪拒绝置评,随着陈志远涉足东铁计划,政府是否会继续推动东铁计划。

无论如何,陈志远澄清,他入股T7环球时,并不知道它是东铁计划的承包商之一;同时声明会把所有股权脱售,以推翻外界各种的不利臆测。



出于“不可预见的因素”,行总退出马哈迪寿宴

发表于 2018年6月27日19:31  |  更新于 2018年6月27日19:42

5个华团上周宣布为首相夫妇举办寿宴,惟其中一个华团——行总今日以“不可预见之因素”为由,退出联办单位。

行总总秘书周绍骢今日发文告表示,行总理事会已在昨日议决退出祝寿宴的联办行列。

不阻旗下组织参与

惟他补充,行总并不阻止旗下组织参与寿宴。

“基于不可预见之因素,行总理事会于2018年6月26日理事会议讨论后一致通过,议决退出联办庆祝首相夫妇祝寿宴。”

“但是,行总将不会阻止属会团体出席寿宴,因为选择是否参与是个别团体的自主决定,行总将尊重属下会员的决定。”

“参与后看到问题”

周绍骢之后接受《当今大马》访问时指出,理事会已决定不对外公开退出的详细原因。

他只大约提到,所谓“不可预见之因素”,是行总“参与后才看到”的问题。

“就是有些原因,而这些原因就是我们之前没看到的,是我们参与了之后才看到的东西。”

刘磐石不在理事会

行总名誉会长刘磐石是寿宴活动的总策划者之一。根据周绍骢的说法,名誉会长不属于行总理事,因此刘磐石并无出席此次会议。

刘磐石接受《当今大马》访问时则表示,他已获悉行总退出联办单位,惟他不愿置评此事。

这场祝寿晚宴订在7月22日于吉隆坡半山芭一家宴会厅举行。原本的五个主办华团为行总、隆华堂、马来西亚广肇联合总会、马来西亚娱乐行业总会及马来西亚雪隆刘氏联合总会。

根据联办单位此前的宣布,这场寿宴将设有200席,每桌的餐券为500令吉;主办方已筹获10万令吉捐款,准备在当晚移交捐献给希望基金。

刘磐石此前也透露,他们已在在本月初会晤首相马哈迪,并获得马哈迪亲口同意赴约。

办寿宴遭质疑献媚

然而,政治评论人随后批评,这场祝寿活动象征着特定人士的“奉承与献媚”,而首相马哈迪应婉拒此活动,以展现希盟政府不沉醉于吹捧。

吉隆坡暨雪兰莪中华大会堂(隆雪华堂)也发文告与此活动撇清关系,并强调公民团体都应该不亢不卑,站稳立场;唯有不趋炎附势,不哗众取宠,才能赢得社会尊重。

尽管如此,主办单位已否认吹捧马哈迪。反之,他们表示,马哈迪以92岁高龄展现魄力,率领希盟完成改朝换代,所以,华团希望借此寿宴向马哈迪表达敬意。

367

主题

2万

帖子

12万

积分

积分
127457

拿督准拿督太平局绅甲必丹部长局长良民软件功能探索比赛优胜者沙巴旅游达人旅游大使铜章(累积乐捐RM100以内)

17F
 楼主| 发表于 2018-9-18 17:19:28 | 只看该作者
当今大马

政府禁止体育博彩,不发执照给陈志远公司

发表于 2018年7月23日19:07  |  更新于 2018年7月23日19:13

政府声明不会批准体育博彩,更不会按照前朝做法,再发体育博彩执照予企业大亨陈志远掌控的爱胜阁运动(Ascot Sport)公司。

财政部长林冠英7月18日以书面答复巫统瓜拉吉挠国会议员依斯迈赛益(Ismail Mohamed Said)的国会提问时表示,政府全面禁止体育博彩。

“政府无意,也没有计划批准体育博彩执照,给爱胜阁或其他任何公司。”

前朝曾经批准执照

林冠英在书面答复中指出,前朝国阵政府曾向爱胜阁发出体育博彩执照,但后来已撤回。

“谨此通知,财政部曾在2010年1月13日同意重新发放卜基执照给爱胜阁。不过,政府在同年10月5日撤回这张执照。”

“爱胜阁在2010年4月6日支付1000万令吉充当银行担保的按柜金。这笔钱也已在同年10月5日悉数归还予爱胜阁。”

巨大压力下撤执照

陈志远拥有成功集团,而集团旗下的多多博彩则掌控爱胜阁。2010年世界杯开踢前,爱胜阁抢先取得财政部发出的赌球执照,而各界预料爱胜阁能手持这张执照,投入赌球业。

当时成功集团说明,爱胜阁运动曾在1987年首次获得合法赌球的执照,但不久后,在“未来优先获得”的条件下,将牌照退还政府。

当时的在野党与非政府组织大力抨击政府允许赌球,将影响社会风气。

无论如何,当时已不在位的前首相马哈迪却表态支持赌球合法化,更声称此举能够抑制国内的非法赌博活动。

最终,时任首相纳吉在2010年6月25日,于巫统最高理事会会议后宣布,取消发出赌球执照予爱胜阁。



隆雪华堂赞希盟除弊有功,惟冀扩大多元参与

发表于 2018年8月15日17:04  |  更新于 2018年8月15日17:13

希盟即将执政百日,隆雪华堂赞许希盟积极纠正过去六十多年来的行政偏差与积弊,开放作风令人耳目一新;惟提醒还未实现最低薪金制、恢復地方选举等承诺,因此应该及时回应民意,加强政策沟通,扩大社会多元参与。

隆雪华堂今天发表文告指出,政府把过去集中在首相署的政治权力下放,将反贪会、选委会、人权委员会、总稽查署等九个独立机构直接向国会负责。这项整顿行政体系,有助于提升透明度和问责制。

“当局追查一马公司弊案,如今已进入司法程序,我们希望司法机关能毋枉毋纵,务期做到弊绝风清,还原事实真相,回应社会对政治清明的期待。”

隆雪华堂表示,由于前朝政府留下高达1兆令吉的国债,为新政府带来严峻的挑战。

“我们乐见削减政府不必要支出和投资,例如取消造价高昂的隆新高铁和东海岸铁路计划,这是改善国家财政状况的务实做法。”

不过,隆雪华堂认为,因国债高企而取消捷运第三干线(MRT3)后,改善国内公共交通,提升各地捷运系统和巴士服务乃当务之急。

“整全规划公交基础设施,除了能降低汽车使用量,让国人脱离堵车带来的经济损失,还可减少碳排放量,有利环境健康,远比生产第三国产车有更大的效益。”

勿参与官联公司运作

隆雪华堂指出,首相署瘦身后,却从财政部把多家重要官联公司(GLC)和官联投资机构( GLIC),如国库控股、国油、国民投资机构,转由首相署管辖。

“大马经济至今仍掌控在官联公司及其背后的官联控股公司手中,占了大约四成市值。一马公司弊案前车可鑑,我们认为政府务必透过体制上的监督与制衡来问责,无论官联公司或官联投资机构,必须维持永续经营,回馈全体人民。”

隆雪华堂表示,政府必须区分“控股”与“监管”的差别,不应因持股而影响监管功能的中立与公正。

“政府也应有明确的控股政策,不得参与官联公司的日常运作,以确保其专业和透明管理。”

统考问题缺乏交流

文告也谈到承认统考文凭议题,隆雪华堂表示,理解政府欲突破旧思维时遭遇强大压力。对于承认统考文凭的见解不同而产生分歧,确实反映出各族社群缺乏持续交流,尚未改变各自根深蒂固的看法。

“华团需要积极跨越族群沟通交流,以对话取代叫嚣,以对话回应对抗,让友族正面认识华教体系,设法争取母语教育运动的盟友。”

隆雪华堂认为,独中统考多年来国家培养不少人才,贡献社会各领域,因此要求政府落实竞选承诺,尽早承认统考。

尚未恢復地方选举

隆雪华堂也称,希盟新政至今,以建立廉能的政府为职志,加速体制改革,让国家重返正道。

“我们相信这些都有助于经济復甦及竞争力的提升,改善百姓的日常生活。”

“全面改革国营电台和电视台,广开言路,促进广电媒体多元化发展,才能抛弃党国意识形态控制。废除提倡种族主义、分化团结的国家干训局(BTN),值得肯定。简化申请程序,向年长永久居民无条件发出公民权,让他们享有宪赋保障权利,亦为良政。”

不过,隆雪华堂也提醒,尚有最低薪金制、恢復地方选举、废除恶法等重大承诺,亟待一一实现。

“改革大业千头万绪,若不得其法,唯恐事倍功半。我们寄语新政府未来加强政策沟通,扩大社会多元参与,及时回应民意,将能提升政府治理效能。”



陈秀连的跨域事迹:兼谈拿律的地理意义

发表于 2018年9月18日16:29  |  更新于 2018年9月18日16:44   【南国筑梦】

从历史的角度而言,拿律战争是马来西亚近代史的重要转折点,这场矿区冲突迫使英国介入马来半岛各邦的政治,拉开本区全面进入英殖民统治的序幕,因此拿律在历史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若站在地理的角度观之,拿律这个矿业市镇对于中马地区(特别是霹雳、雪兰莪两州)的现代化进程同样功不可没,究竟拿律如何在马来半岛的地理空间上发挥影响力?

这段过程正好展现在陈秀连这位华人先贤前来南国筑梦的事迹当中。

陈秀连的吉隆坡特性

陈秀连是马来西亚著名的华族历史人物,这个名字至今仍相当为雪隆地区的居民所熟知,陈秀连路、陈秀连轻铁站、捷运路线图中的“Chan Sow Lin”都是本区居民日常生活中经常能够听到或见到的名词。

此外,熟知吉隆坡历史的人也会知道陈秀连开办的矿场遍布雪隆地区,当地历史悠久的陈氏书院、仙四师爷庙、雪兰莪中华总商会等社会核心的创建和管理也都与他有着密切的关系,陈氏可谓雪隆地区发展的重要推手之一。

有鉴于此,陈秀连的名字与吉隆坡高度镶钳,成为具有吉隆坡意象的人物,无形中也使他的拿律身份逐渐被人遗忘。

矿家的摇篮:拿律

事实上,“矿家”并不是一天就炼成的,因此他们养成的过程很重要。所谓的“养成”,包含资本、技术,以及管理经验的累积与习得。

陈秀连这一辈马来亚矿家的栽培阶段多在19世纪60—70年代间。这期间马来半岛的矿区并不多,主要落在拿律、双溪乌绒、马六甲内陆,以及巴生谷的安邦等地。

由于当时雪兰莪以及近打大部分地区尚未发现锡藏,加上技术限制,故尚未被大规模开发。因此综观现有的矿区,又属拿律规模最大,使得大量人口移入,也成为日后许多大矿家的摇篮。

拿律的开发与发展有赖于槟城资本与人力的挹注,最早前往拿律开荒的便是槟城海山、义兴及大伯公会的成员,像是郑景贵、刘三和、李亚坤、胡维棋、邱天德等人,他们可说是第一代的矿家,这些人进入拿律创造出经济产值之后,也促使了大批的劳工及管理阶层的移入。本文的主人翁陈秀连便是其中之一,是为第二代的矿家。

陈秀连生活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与之同一时期出自拿律的矿家还有著名的陆佑、胡子春、郑大平等人,他们夹带着雄厚的资本,从拿律到各地发展实业、开发市镇,为殖民地带来现代化,深受殖民政府所倚重。

拿律海山公司所养成的陈秀连

陈秀连1845年出生于广东番禺,22岁(1867)那年南来槟城,再辗转到拿律的矿场工作。这时期的拿律已经开发了18年,也曾经发生过两次的矿区冲突。在拿律的四邑(义兴)和五邑(海山)两大派系之中,陈秀连的祖籍地番禺刚好是主导海山的五邑之一,自然成为海山的一员。

陈秀连来到拿律之后,便在海山二哥刘三和的矿场底下学习矿务。刘三和地位仅次于郑景贵,但他更常居住在拿律,是拿律海山矿区的主要管理者。因此在刘三和底下,陈秀连很快便学有所成,并展露头角。

根据清末(1908年)英国人Arnold Wright的记载,陈秀连最大的成就在于泥井制度的发明。“泥井”是挖掘隔沙的劳力专业分工(specialization of work)制度,故也可理解为专门挖掘隔沙的苦力集团。

陈秀连所领导的苦力集团游走于矿场之间,专为锡矿公司提供挖掘工作的服务。在锡矿资源不稳定的特性之下,陈秀连的泥井制度让锡矿公司节省了庞大的劳力成本,令公司不至于因为矿源的枯竭而出现劳资问题,营造更稳定的产业环境。因此许多人也纷纷效法,成立泥井公司,陈氏可谓创造出新的行业领域。

在今天太平的百年老庙、义山碑文,如粤东古庙、福德祠、凤山寺、福建义山,还可以见到百年前许多泥井商的捐献纪录(图5)。

除此之外,陈秀连也曾参与过第三次拿律战争,期间协助海山阵营运送战略物资,当时年纪尚青,在两派之间居中协调,促成两派前辈们谈判和解,因此对于邦咯条约顺利签订功不可没。拿律及霹雳进入英治时期之初,陈秀连也协助英方镇压马来社会的反抗势力。

拿律战争之后,陈秀连已达而立之年,也离开刘三和的矿场,自行开办锡矿公司,随后也与陆佑在霹雳参政司手中投得长达六年的总饷码(General Farm)承包权。此外,1882年甘文丁粤东古庙建立时,也可见到陈秀连的社会参与。

从陈秀连创设泥井制度、拿律战争中的斡旋、协助英军平定霹雳,以及后来的饷码承包、自办矿场可以看出,陈秀连的处事能力以及和英国人之间的关系,早在拿律时期便已经历练成形,累积厚实的资本、技术、管理经验,甚至社会关系网。这些在拿律所累积的要素都是成为陈秀连日后在雪兰莪发展的基石。

从拿律到雪隆

拿律的矿源在1870年代之后就已逐渐枯竭,所幸,在邦咯条约签订之后,随着霹雳、雪兰莪、森美兰、彭亨陆续纳为英治的马来联邦,无形中也促进资本和人员在区域间的扩散,不少拿律矿家夹带着先前所累积经验与资本前往各地发展,其目的地又以近打地区最多。

由于地理上的邻近,也有不少人前往雪兰莪,较早前去的是陆佑,陈秀连后来也紧随着陆佑的脚步前往雪隆一带发展,并定居于时为马来联邦的新都城吉隆坡。

虽然雪兰莪早已是叶亚来等人的天下,但在新的殖民政府统治下,旧有的势力界线已经被打破,故可在该区见到许多霹雳或槟城背景的北马矿家的活动踪迹。

陈秀连大约在1893年投资雪兰莪,他开设陈记商行,投资新街场、瓜拉雪兰莪、乌鲁冷岳、叻思、巴生、淡江(Ulu Klang)、沙登、文良港、古毛、甲洞、八打灵,甚至麻六甲的吉双等地,过程中也把拿律所累积的技术与资金传入这些地区。

根据Pasqual 19世纪末的纪录,当时的雪兰莪是南北矿家势力杂处之地,也因为如此,本区的矿场运作方式有外来的霹雳传统(Perak Adat)以及当地的巴生传统(Klang Adat,泛指今天的雪隆地区),不同的运作方式取决于资本的来源。

举例而言,若泥井制度是如Arnold Wright所说,系由陈秀连所创造,则笔者在加影师爷宫内的筹建纪录中,也有见到泥井公司的捐献纪录(图8)。

虽然目前无法找到陈秀连投资加影的确切纪录,但他的生意伙伴陆佑却是加影师爷宫的创建董事。无论如何,这多少反映了拿律采矿知识体系往雪隆地区的传播。

陈秀连在雪兰莪各地除了大量开发之外,也开始将资金进行多角化投资,例如从事种植业以分散矿业资源枯竭的风险。陈秀连在雪兰莪也是著名的种植家,不时也以种植家身份赞助奖金予当地欧洲社群的马会。

陈秀连也在吉隆坡市区开设美利机器厂(俗称“铁厂”),官方注册名称为Chan Sow Lin & Co. Ltd,属于雪隆地区第一家由华人经营的铁厂。

该铁厂规模相当大,并且有能力聘请欧籍技师。主要生产及代理各种采矿、工程,甚至橡胶加工所使用的机械器具,机具生产在当时而言,已属于是高技术产业了,陈秀连也被后世称为“吉隆坡华人铁厂之父”。

至今在雪隆一些地方还能够看到陈秀连铁厂所生产的机械(图10)。由此可见,陈秀连在拿律最初因为学矿、经营矿场到承包霹雳饷码而发迹,之后因为政治的改变而流动到雪隆地区,为该地区的现代化及产业发展做出贡献。

陈秀连在区域间流动的地理意义

陈秀连在区域间流动的背后,无形中也牵引出拿律的地理意义。以往,在谈及马来半岛早期开发时,许多人大多会强调马六甲、槟城及新加坡这些区域贸易核心所扮演的推动角色,同时也习惯将马来半岛各的视为是一体、无差别的均质空间。

然而,细部观之,一些地区其实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像是本文的拿律,当地开发较早,该地孕育出许多的实业家,累积了出资金、社会资本、技术与经验,他们的流动成为了日后马来半岛其他地区陆续发展的其中一项重要基石。

因此,拿律给其他地区带来的影响并不只是单靠陈秀连一人之力,其他与陈秀连经历相似的跨域矿家还有陆佑、朱嘉炳、谢昌林、胡子春、宋继隆、郑大平等人,他们同样是由拿律“出品”,并且在他地发挥影响力,最终披上其他地区地理标示的拿律矿家。

由此可见,当今硅谷科技产业人才的跨域流动,造就其他地方科技发展的戏码,其实在百年前的马来半岛早已发生。

白伟权,新山人,台湾师范大学地理学系博士,现为新纪元大学学院助理教授。关注本土历史与文化,著有《柔佛新山华人社会的变迁与整合:1855-1942》。



光华日报

“华语”与“方言”,谁的比较“正统”?

10/07/2018 17:43

文:冯振豪

最近在网路上流传“说华语运动”,另一方面抨击方言的价值,顿时让我有感而发,特此表达一下我的看法。

经我在台湾留学,以及在中国学术参访的经验,“华语”一词对两地的人们来说并不熟悉,台湾定义为“国语”,中国则称“普通话”,但毋庸置疑的一点是,这个语言为汉语世界的一个语种,将“华语”诠释为一个语言,似乎有点不恰当。

华语在马新地区的地位之所以如此崇高,被推为华社的灵魂资产,可以归为几个重点,首先,是以往马新华人中国的情怀所致;其二是受到当权者压迫所延伸出来的认同链;最后,则是华社用以回应外来压迫的一种武器。综合起来,三者乃互相影响的关系,而“华语”与华社之间的关系则牵涉到认同变迁的产生,而我尝试以认同和历史脉络来解读其中的关系。

我个人倾向把二战作为华社认同变迁的转折点。战前的华社,大部分的华社都满怀浓厚的“祖国情怀”,将马新视作“找吃”的天地,对这片土地的认同可说不值一提,唯拥有英教背景的上流社会才稍微对这片土有感觉,如李光耀、陈祯禄等,但这群体所起的作用却很微妙。而当时华社以私塾教育为主,虽然受到中国影响,已有“普通话”教材,但方言依然是授课媒介语的主流,籍贯分化仍在。直到马新的主人由女王换成天皇,华社因响应援助“祖国”抗日的行为惹恼皇军,遭残酷对待。此时的华社,不是苟且过活,就是加入抗日的行列,因受害者间的感同身受,促成籍贯意识的消减,对马来亚的认同也逐渐产生。

战后,英国人重返马来亚,继非马来社会对“马来亚联邦”的反应冷淡,由巫统和英国人炮制出来的“马来亚联合邦”取代,非马来人顿感权益受损,故出现陈祯禄为首的宪制派以及马共的激进派,前者的获得上流阶层和工商界的欢迎,后者则立基在华社的底层群体。紧急状态实施后,许多华人被不分籍贯地迁入新村,这可说是又一次冲击。马华公会成立后,融入华社,缓和华人的不满与焦虑,代表华人在政坛发声而博得支持,至此,华社认同进入较成熟的时期。

“华语”教育一直以来都不断成长,成为消除籍贯隔阂的工具之一。1960年《拉曼报告书》出炉,被视为“华教”被边缘化的开始,独中正式问世,华文教育觅途自力更生。接着就是1965年马新分家和1969年513悲剧,华人的政治权被剥,至此,华社透过争取教育权来巩固自己,籍贯歧见基本消除,方言地位被“华语”所取代,成为团结的推力,特别是1973年的华教复兴运动以及1987年的茅草行动前夕的华团大集会,便可看出华社对“华语”教育的关切,维系族群认同,并以此对当权者表示抗议。

如今,尽管我国实现了政党轮替,有了新的政治气候,但华社的恐惧和警惕一直存在,例如承认统考、华校拨款、增迁华小等议题可见一斑。

虽说“华语”是凝聚华社的工具,也是华人在这个国家存在的象征。而实质上的母语并非“华语”,方言才是我们真正的母语。“华语”确实应该被重视,但方言却不该被抹杀,毕竟以历史角度而论,方言的价值远胜过“华语”。今天我们国家进入了新的时代,我们也应该遗弃旧思维,进行适时的“转型正义”。

367

主题

2万

帖子

12万

积分

积分
127457

拿督准拿督太平局绅甲必丹部长局长良民软件功能探索比赛优胜者沙巴旅游达人旅游大使铜章(累积乐捐RM100以内)

18F
 楼主| 发表于 2018-11-7 16:39:46 | 只看该作者
犀鸟资讯网

我国华人是很富有的 敦马:要拉近种族贫富差距

2018年10月2日

(伦敦2日讯)首相敦马哈迪重申,要创造一个稳定与和平的国家,种族之间的贫富差距就必须取得平衡。

他说,若种族之间的贫富差距太大,就必须减少这种差距。

“这不是歧视华人,但事实上,我国华人是很富有的,因此,若我们没有减少这种差距,将引起不稳定的局面。”

马哈迪是于昨日在英国查塔姆研究所,发表演讲时,如是指出。

他认为,即便只有单一种族的国家,若没有拉近彼此之间的贫富差距,也会造成冲突和紧张。

他说,人们在追求民主的同时,也必须考量各自国家的情况,大马是一个多元种族国家,种族之间也会产生矛盾,加上当种族之间的分割不只是种族,而是国家财富分配问题时,那么就会出现问题。

“当年我国接受中国人和印度人在我国定居和成为公民时,这班有活力的移民,都会寻找好地方,并克服种种困难,最终获得良好生活,进而有种族贫富差距的情况。”

“若这情况不获得解决,会让国家不稳定,所以我们必须采取行动,减少相关差距。”

马哈迪也说,华人表现确实比其他种族好,他们不只是有活力和勤劳的族群,也注重良好教育。



当今大马

办一份有东南亚的亚洲纪实漫画 —专访《热带季风》编辑黄珮珊

发表于 2018年10月11日07:55  |  更新于 2018年10月11日11:03

亚洲纪实漫画《热带季风》(简称《热带》)去年年底推出创刊号,收录十多篇作品,题材多元全方向,试图开展也界定纪实漫画的可能性。创作者来自台湾、关岛、港澳和马来西亚,其画风色调、排版风格和装帧设计的大胆脱线,旋即吸引了不同社会阶层的目光。

这份定位要“给大人看的纪实漫画”,是由台湾文化部补助,同时靠网民众筹的刊物。不到一年,《热带》第二期在今年8月面市,主题直击东南亚映像。按台湾的脉络,这走向既冷门又偏锋。

不过,《热带》创刊号如今开始接受再版预购,而且,台湾第9届金漫奖上周揭晓,漫画编辑奖的得主正是《热带季风》编辑兼慢工出版社社长黄珮珊。

《当今大马》专访黄珮珊,详谈她创刊《热带》的心路历程,以及对亚洲和东南亚纪实漫画的思考。

为什么亚洲/东南亚?

黄珮珊自嘲,“我不是个道地的台湾人”,所以,她办的亚洲纪实漫画刊物无法代表台湾。

2007年,剧场设计系毕业的她选择离开台湾,远赴法国马赛美术学院改念当代艺术,一待就是两三年。“那段时间让我非常确定,我是属于亚洲的(笑)。我非常渴望回到亚洲,书读一读,很快就离开那个地方。”虽然,纪实漫画是她留法三年所汲取的养分。

尔后,她开始漫游东南亚,或是东南亚与中国边境一带,“看到了非常多让我觉得很有意思的东西,而这些给了我很多能量和养分。”离开台湾十余年,移动成了她生命的样态,这些经验转化成了她创办慢工出版社的初衷,也酝酿了她想要办一份亚洲纪实漫画的念头。

在黄珮珊的话语中,面向亚洲,是一种有东南亚的亚洲。基于地缘政治和历史连带的关系,“亚洲”在台湾的语境里,通常指向东亚,而东南亚较像是透明失语的存在。“我觉得这是我很个人的东西。我在东南亚找到了新的文化认同感。不能说是身份认同感,毕竟我还是个台湾人。”

她认为,台湾年轻世代开始正视身份认同的问题,也在寻找新的可能,特别是2014年,台湾爆发318太阳花学运后。“我觉得我们现在正在复苏、觉醒,年轻人开始找寻很多东西。”

身份认同的问题,向来是各国具争议性的话题,台湾也是。政治认同的论辩,容易陷入“挺中/反中”的二元对立,同时又以大中华思想、汉文化为主流,而文化认同和流行文化则交错在中华、日本、欧美之间,当中鲜少凸显台湾族群内部的异质性,更没有原住民、新移民的位置。

“所以,我觉得在这个脉络下,去谈东南亚就有它的意义。我觉得它是一个新的选择、新的可能性。”

她认为,年轻世代没有经历过戒严时代,所以没有上一代人的历史包袱,可以更自由地思考“我是谁”、“我的文化是什么”的问题。“如果我们只参考欧美、日本、中国,我们就少了很多可能性。”她一直认为,台湾跟东南亚有许多相似之处,包括气候和语言混杂。可是,“我们的亚洲性、热带性已经慢慢消失,尤其是在北部地区。如果你移到台湾南部,你就会觉得跟东南亚比较像了。”

那也是她把纪实漫画刊物取名为《热带季风》的原因。“决定要做这样的刊物时,我刚好人也在东南亚。那时候刚好是雨季,我正在找名字。每天雨就这样啪啦啪啦地下,所以先想到“Monsoon”这个英文名字。可是,雨季在中文语境里不好听,我就把它转化,叫作热带季风。”

纪实漫画的多样包容

在《热带季风》诞生以前,她已经出版过印尼和菲律宾的作品——《晴空下的学堂》和《哈咯,哈咯,马尼拉》。不过,她很快就发现要经营长篇作品非常困难,于是决定办纪实漫画刊物,通过收集原创短篇,慢慢养成作者群和读者。

“短篇的特性很容易促成合作。当你邀人家做长篇作品,他会考虑非常多事情。”《热带》创刊号虽然看似全方向、无主题,但是,她事后回想,创刊号还是有个主题,什么是纪实漫画?“过去四年,我在推广纪实漫画时,一直不断被问,什么是纪实漫画,而这也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完的。那也是我后来决定做刊物的原因之一。”

此外,创刊号还是肩负着强烈的目的,即介绍纪实漫画的多样与包容。“我第一期尽量地让它们每个都不同,非常非常的不同,截然不同。我不要让大家觉得,纪实漫画就是怎么样,反而要让大家觉得,纪实漫画只不过是各式各样的非虚构题材。当时有这样强烈的目标。”

所以,纪实漫画不一定限于社会抗争的议题它可以介绍民俗文化、文化报道,也可以是旅游手记或是建筑介绍。她认为,这种认识是一个解放的过程,证明漫画跟文学、戏剧一样,只是表现形式的一种,没有固定僵化的意义。

办创刊号时,她有意识地刻意避免容纳太多社会议题的题材。“有一些读者会有偏见,认为纪实漫画就是讲底层的故事。所以,我要撇掉这个印象。……我们先打开来,才有可能继续下去。所以,第一期的调性,就是很活泼、很跳跃、很丰富。”

而且,为了避免影响销路,她也避免让创刊号看起来“太东南亚”。那么,为什么第二期就开始专做东南亚了呢?她笑说,“因为我怕以后没有机会做了。”由于制作需要耗费庞大资金,还有时间和精力,加上众筹并没有达到她想要募到四期资金的目标,因此,也难以预料道地这份刊物能够维持多久。

“所以,第二期我马上决定要做东南亚映像。我其实已经酝酿很久,而且,我在这个地方生活很久,我真的很希望能够传达这个地区的一些故事,把它的调性弄出来。然后,把过去已经想要做的题目、人,全部都搬出来。”

到了《热带II》,她邀请相关议题的组织团体加入与作者对话,让台湾作者跨界到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创作,或是亲身到东南亚实地体验,在当地寻找有兴趣的题材。

作者与读者的养成

《热带》出了两期后,在创作者和读者建立一定的口碑,让黄珮珊邀请创作者也变得更容易,甚至也有一些单位会主动邀约,像台湾国际纪录片就把以往的纪录片摄影展,改换成漫画连载的形式展出,并邀请黄珮珊参与企划。

“成品出来以后,就会有越来越多人看到,原来这个东西可以做下去,而且可以做得越来越好。以前,大家可能都没有想过。好比我为什么要做国际经典作品是一样的道理。因为我们还没有够成熟的作品,所以我们要去看人家的。”

《热带II》介绍的国际经典作品,是来自德国媒体Correct!v的纪实报道《白狼》,后来她主动让台湾媒体《报导者》转载,为的是扩大纪实漫画的读者范围。“我那时候一看到这个,就马上拍手,说就是这本了。因为它会带来冲击,而且是给媒体人带来冲击。”

至于读者市场的养成,她说,“读者就是反映在销售上。其实,也没有很厉害。以前我卖的书是不超过1000本。呵呵。现在,我已经确定1000本没有问题,2000本还不知道,我们现在正在尝试。现在书市非常萎缩,这么冷门的作品能够做到现在这样,已经是不错的开始。”

而且,她发现,《热带》的读者来自社会各阶层。除了美术或设计系学生,还有好多原本不看漫画的人,例如电影爱好者、纪录片工作者,或者是原本关注相关议题的人。这也符合她原来对纪实漫画读者的想象。

金漫奖颁奖典礼那晚,黄珮珊因故无法出席领奖,由落选的独立出版人萧仁豪上台代领。他逗趣地说自己要趁机发表得奖兼落选感言时,也说黄珮珊正在做的事,正是补缺纪实漫画在台湾漫画界的缺席。

我问了一个很八股的问题,纪实漫画扮演什么角色?黄珮珊直言,“它必须存在,台湾的漫画缺了太多东西,我就把这个补回来。”

甫在10月初落幕的“第9届金漫奖颁奖典礼暨国际交流活动”,由台湾文化部举办。金漫奖除了是台湾漫画界的年度盛事外,同时还举办了各种商务媒合、漫画座谈会和国际交流,促进不同领域和国界的交流。其中,马来西亚的亚洲漫画文化馆也是受邀单位,其策展人丘光耀是国际交流活动的分享人之一。



早期华人马来语字典

发表于 2018年10月30日下午5点38分  |  更新于 2018年11月1日下午3点19分   【一笔之力 】

“马干马莫聚餐豪,马里马寅任乐陶。幸勿酒狂喧马己,何妨三马吃同槽。”

这首旧体诗,是丘菽园在1932年于《星洲日报·游艺场》发表的作品。其独特之处在于,诗中混搭了汉语与闽南音译的马来语。马干是“吃”(makan),马莫是“醉”(mabuk),马里是“来”(mari),马寅是“玩”(main),马己是“骂”(maki),三马是“一同”(sama)。

不懂马来语的读者肯定对这首rojak旧体诗看得一头雾水,但即便懂得马来语,也未必能够准确地猜想到对应的马来字词。一方面因为汉字并非好的表音文字,另一方面则因为这些注音是用方音(福建、广东、海南等),如果不懂相关方言读音,就可能会读错。

语言本土化实验

实际上,在诗词中加入马来词汇并非丘菽园独创的写法,在更早前的1920年代,就可找到类似的作品。

赖逋泓有诗云:“一年辣咭(lekas)又重阳,粦亦(ringgit)驱人日夜忙。辜负加基(kaki)空夜烂(jalan),阮郎依旧叹歌商(kosong)。”

这些混搭马来词汇的诗作,反映的是上个世纪华侨社会的语言本土化实验。而这种现象,并不仅发生在日常用语层面,也包括美学上的尝试。

姑且不论这些尝试的成败,必须指出的是,这并非知识分子凭空异想出来的实验,而是有其存在的土壤。要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回顾历史。

随着19世纪中叶掀开大移民时代,中国人大量南迁到马新一带谋生、落户。初来甫到,迎接他们的除了严酷的天气和不同的文化氛围,还有一个挑战,该如何在掺杂不同语言的环境中生存?

在这大染缸的多语社会,不同籍贯的华侨、英殖民官员、各地商人与马来人,彼此在日常生活中说着不同的语言,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语言,是本区域的共通语“马来语”。

姑且撇开自小在家讲峇峇马来语的峇峇华人,我们不免好奇,当年飘洋过海来到南洋的新客,究竟是如何学习马来语?他们的语言能力如何?前述诗人们的语言混搭实验的基础又是什么?

新客学习马来语的管道有很多,除了直接向马来人学习,在当时市面上也流通不少华人以汉字编撰的汉语-马来语双语字典。只不过以当时的识字水平,能够阅读的估计不多。

明朝创立四夷馆

出乎一般人的预料,这类汉字拼写的汉语-马来语双语字典的历史,可追溯到更早之前的15世纪。根据资料,明朝于1405年在南京创立四夷馆,是中国第一个外国语官方机构,为朝廷培训通译人才。

四夷馆在15世纪编译了一部收录482字词的《满剌加国译语》(见顶端大图)。尽管该书具体出版年份不可考,但学者研究该字典后,发现并无任何西方借词;对比1521年意大利人安东尼皮加费塔(Antonio Pigafetta)的意大利-马来语双语字典收录不少葡萄牙语,学者大胆据此推断,《满剌加国译语》应系成书于1515年马六甲沦陷之前。

换言之,这是世界上第一部马来语字典,而它的诞生地就在中国。

出国前学习语言

然而,自《满剌加国译语》之后,我们并未找到任何新的汉语-马来语字典,直至19世纪中,这类字典因为大移民时代的到来,再次进入历史的舞台,这包括《吗黎话》(1849)、《通夷新语》(1877)、《华夷通语》(1883)等。

当中大部分的出版地点在新加坡,正符合当地作为中国移民中转站以及国际商贸城市的特征。

这些字典的出现,无非是为协助初到南洋的新客,解决语言不通的难题。

《马拉语粤音释义》就提到:“地球之内,各国语言文字不同……唯南洋诸岛通商不下数十埠,以马拉语行,各国之人贸易云集,不同语言者輙习是语以通之,至英国官商来南洋亦须肆习,其用广矣。余弱冠时稍习外国语,尔来身历南洋诸岛时,与土人问答,得以订正。惜前人未有编类刊书,学者苦无所授。今秋东归,因为分门别类,注以吾粤土俗之音,知不免韩子所谓挂一念万漏者,后之人补正而加详焉,则幸甚。”

《马拉语粤音释义》编者冯兆年这段话,说明当时马来语已是本区域重要商贸语、共通语,即便英国官员来到南洋也必须学习。对于这点,新客华人是相当清楚的。有趣的是,冯兆年早在中国时就已稍习外国语,且到南洋后与当地土著对话交流过程中,逐渐加强自己的语言能力。

以此来看,中国人可能在出国前,已有相当资源在原乡先行学习未来移居地的语言。冯兆年本身可能是经同乡口授而习得外国语。此外,根据我们收集的资料,在冯兆年之前就已有若干汉语-马来语双语字典,部分字典更是在中国印刷。同时,也不排除在新加坡或印尼出版的字典,会随着新客在原乡与移居地之间往来而流通各处。

非标准马来语

以下且看这些字典的特征。首先,这是以汉字拼写的汉语-马来语双语字典。这跟今日我们所熟悉的罗马字母拼写或爪夷文拼写的马来文不同。其编写如下:

其次,为方便各不同籍贯客工需求,这些字典的汉字根据不同方言拼音。以上面的“兄长”为例,“网”的福建话读音是bang,因此相当切合马来语发音。

有些字典为了更贴近马来语发音,进一步标明文读或白读,也就是读书音或日常说话的读音,譬如:

(更多例子见李如龙《〈华夷通语〉研究》)

其三,这些字典的编写体例并非根据字母顺序排列,而是根据“天文”、“地理”、“身体”、“数目”、“房屋”等分类部门编辑。之所以如此,一方面固然是汉字拼写无法按照罗马字母排列有关。另一方面,这可能也跟字典的“功用”有关:分类部门体例方便人们找到日常所需的对应的字词。

倘若处理法律事务,只需翻查“法律”部门,就可掌握关键字眼。其他类同。

再者,部分字典不仅收录字词,同时也收录长短句,方便不谙马来语的外劳能够掌握特定句子,应付日常沟通。

最后,早期的汉语-马来语字典所编写的并非标准马来语或高等马来语(bahasa Melayu Tinggi),但似乎也不能直接等同峇峇马来语,因为它并未掺杂大量的峇峇马来语借词。

尽管这些字典都把“你”音译作“汝”或“

367

主题

2万

帖子

12万

积分

积分
127457

拿督准拿督太平局绅甲必丹部长局长良民软件功能探索比赛优胜者沙巴旅游达人旅游大使铜章(累积乐捐RM100以内)

19F
 楼主| 发表于 2018-12-9 23:47:28 | 只看该作者
当今大马

马哈迪大赞华裔助国家发展

发表于 2018年11月9日21:41  |  更新于 2018年11月9日21:43

首相马哈迪今日大大赞美华裔,在马来西亚的发展建设扮演重要角色。

他更称,如果没有了华裔,国家恐怕比现在落后。

“华裔并不只是在中国居住,你到世界各地都可以看到华人的面孔。他们为很多国家的发展贡献良多,并且成为那些国家的公民。”

“我们有30%的人口是华裔,他们为国家带来的发展毋庸置疑。马来西亚非常感谢华人为国家发展的付出。”

“我们认为,如果没有了他们,马来西亚的发展肯定会落后不少。”

为各国创造财富

马哈迪今午在世界华人经济论坛上致词时说,华人无论去到世界何处,都能为该国创造财富,而如果没有了商人的努力,政府的税收也会随之减少。

“无论以怎样的方式,他们(华裔)去到哪里都总是能够创造财富,他们是商业型的人,就像大家知道的那样,他们很会经营生意和管理钱财。”

“我们都知道,商人很懂得如何为国家创造财富,而政府则是要懂得征收(税务)。如果没有商人创造财富,政府就没钱了。”

这场论坛是在金马皇宫酒店举行。绿野集团掌舵人李金友在会上,把他书法题字送给马哈迪,上面写着“英雄暮年壮志不已,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冷战前期的新马华文禁书情况

发表于 2018年11月14日下午1点00分  |  更新于 2018年11月14日下午1点13分   【前夕乍晓】

冷战大致始于1947年,以二战后美苏之间的意识型态对立为起点。1949年初,美国国家政策顾问乔治·佛罗斯特·凯南(George Frost Kennan)奉命起草《美国对东南亚的政策》,开始关注东南亚国家作为美国在东方经济与政治战略的地位。

1956年7月,美国政府有感于东南亚华侨问题的重要性以及目前华侨政策的不协调,决定由行动协调局(Operations Coordinating Board)制定统一的东南亚华侨政策,称为“美国对东南亚国家的海外华人政策和当前行动”(U.S. Policies and Current Actions Toward Overseas Chinese of the Governments in Southeast Asia, July 7, 1956, CK3100159358, DDRS )。这时候,东南亚华侨成为美国反共必须争取的对象。因此,美国揉合内政与外交管道,对东南亚华人展开全方位的宣传攻势。

这股攻势首先诉诸直接对抗的方式,即争取华侨参与反共,鼓励华侨(尤其是新马华侨)支持台湾国民党政府。这股战略引起东南亚国家的不满,而且多数东南亚国家已独立建国,美国于1956年改弦易辙,鼓励华侨融入居住国,并有限度给予华侨结社自由,一直到1964年,美国的宣传攻势才逐渐缓和。

这段期间让我们见证了东南亚华侨如何被卷入美中的亚洲冷战,以及美国善加利用文化冷战策略,以抑制东南亚华侨靠向共产中国。

禁书令冲击华人文化

1957年12月11日,出台长70页的文件《美国对东南亚华侨政策的指导方针》(Guidelines for United States Programs Affecting the Overseas Chinese in Southeast Asia, OCB Report, December 11, 1957, CK3100159358, DDRS),其内容是鼓励东南亚国家以温和的方式促进华侨融入当地社会。为了贯彻这项政策,首先是切断他们与文化母国的关係,俾加速华侨的融入乃至同化。

一直以来,华侨文化滋养获得母国文化的补给,尤其是华文学校的开办和华文读物的供应。进入1958年,东南亚国家一方面鼓励华侨融入当地社会,一方面颁佈禁书令,禁止中国与香港出版的书籍在新马两地流通、传播与收藏。另一方面,美国以香港美新处为中心,向东南亚华侨社会提供文化出版的资助,以填补禁书令留下的空白(包括教科书)。

在东南亚国家从内部的严打(禁书、禁歌曲/唱片、禁影、查封社团)与外部强势的美元战略,扭转了以寻求经济安稳为首要考量的华人移民社会的态度。说五十年代(即冷战前期)雷厉风行的禁书令对华人文化存亡构成巨大冲击,其实并不为过。

禁止中国香港出版物

根据资料,战后新马禁书令最早出现于1949年。是年2月26日《南洋商报》第5版刊出一则新闻《教科书一种被禁止》,即英军实际向新马两地左翼人士、左翼政团宣战(俗称紧急状态)八个月之后。

换句话说,军事围堵和文教围堵同时进行,马来亚全国华校教师会总会(简称教总)在此时成立,林连玉在此时登上马来亚历史舞台,这些皆并非偶然。同时也说明东南亚冷战和殖民主义互为表里、相互依存之事实。发动冷战是为了反共、打共、灭共,是意识形态对决(不巧都是以华人为主要牺牲品,包括普通华人百姓),殖民主义则为冷战提供便利。不难理解,冷战延续了新马两地的殖民统治。

隔年(1950年),英殖民政府开始雷厉执行禁书令。1950年7月至9月,新加坡连续三次发布禁书令。首先见于7月8日新闻,题曰《禁止刊物一批》,7月15日和9月30日新闻颇为耸动,题作《禁书又一大批》。紧接着,9月21日联合邦政府也发布39种禁书。这是第一波禁书令。

1957年8月31日,马来亚取得独立,为了巩固统治政权,亲英的新兴权贵加强反共措施。1949年共产中国崛起以及执政大陆,东南亚当地政府更把华侨视为中共在海外潜伏的第五纵队。到了1958年(即前期冷战第二阶段),新马两地的禁书令更有针对性,打击范围也更大。

新加坡政府于10月23日援引《不良书刊法令》禁止中国及香港五十三家的出版物输入新加坡,同时撤销六家小报和一家杂志出版执照(南洋商报,1958.10.23)。同年11月8日,刊登新闻《中国香港出版社出版物,星马分别予以禁止,六十八家中只新中国一家出版物星马俱准输入。星禁止五十三家马禁止三十家,其中受双方禁止者共达十六家》。

显然,本次禁书令是针对出版社以及该出版社的所有出版物,因此,引起新马华社的的质疑与不满。新马虽分属两个不同自治区,各有禁书条例。然而,两地华文书业相互依存。新加坡作为国际交通枢纽,进出口贸易频繁,马来亚联合邦则有不少的华校和华人子弟,因此成为新加坡华文书业者的市场。

马来亚联合邦则更早实施禁书令。1955年8月18、19两天公布禁书名单,新闻称凡拥有或收藏者将以违法论。此后,几乎每年都颁佈禁书。最严峻的是从1958年10月30日至11月2日分四天五版于《南洋商报》刊登禁书名单。甚至新加坡的五家华文刊物申请在联合邦出版亦遭当局拒绝发给准字(南洋商报,1958.10.31b)。(1)

默许文化协会反共宣传

事无凑巧,马来亚联合邦政府于独立建国前夕颁布禁售廿九家出版物。这发生在东南亚冷战正酣之时,显然殖民政府开始改变策略,进行文化围堵。

对这大规模的禁书令,星加坡一位读者亚里对当局给出的理由不可理解,因为当局是打着“红色书籍”的理由禁售华文书,但同时却允许英文赤色书籍售卖,同时指出了问题的真相:“联合邦政府甚至于不问是否共产主义书籍,凡中国大陆廿九家出版社的出版物一律禁售。……”华文教育被歧视,连华文书籍也遭殃。

另一位署名两地人的作者在其文中没有否定禁止廿九家出版社的红色出版物或政治书籍,对于禁书目的——“危害本邦之治安”,亦为建立和平康乐的“马来亚国”设想也表示认同。然而,当局禁书的手法,是典型的“有杀错,没放过”的冷战思维。简略说,当局将禁书出版社出版的其馀书籍或代理的其他书籍一概禁绝之。

此外,马来亚联邦政府一方面禁止政治书籍,另一方面却默许“文化协会”(指英国文化协会)配给华校一批具有宣传意味的政治书籍,如《共产主义运动简史》、《中共的干部教育》、《中共政权第五年》、《史达林罪行秘史》等等,可见殖民政府开始着力打击中国和苏联共产主义阵营,图隔离华人华侨与它的关系。

而“文化协会”包括美国新闻处,有读者揭露这个单位曾“把许多新闻片借给各学校放映” (两地人,1957.04.24)。此做法固然“使学生们对于运动及卫生方面得到很多的益处”(同前),但它藉此进行宣传的意味再明显不过了。

禁书令造成庞大的损失

紧接着,新加坡自治政府于1958年10月22日援引“不良出版物法令”颁布禁止共产中国四十三家,香港十家,合计五十三家出版社出版的书刊和唱片(中国厂的唱片)输入新加坡,或在新加坡销售与流通。

该法令第三节所赋予的法律权限,宣告政府有权随时宣佈禁书。犹有进者,“收藏和拥有”有关禁书在第四节条文第二小段之下亦属违法。翌日的新闻又报导,在被(新加坡)禁止的共产中国的四十三家出版社当中,包括科学、卫生、教育、技术、邮电、美术、唱片、财政经济、体育、工程、电力工业、机械工业、音乐、戏剧,以及文艺的出版社(南洋商报,1958.10.23)。可知这项禁令的冲击不小。

《南洋商报》记者郑秀民撰写了一篇特稿《收藏禁书是不是犯法?》,分析了该禁书令影响之层面。“政府上个月22日颁佈的禁令,不但影响到书店,而且影响到无数拥有禁书的人或团体。”该文继而指出书业积存的“禁书种类多至千种以上,价值可能在一百万元以上,……至于无数个人拥有的禁书,其影响就大得多了,可能在数千万元以上。”(郑秀民,1958.11.03)

有一署名徐乃锵的作者在《南洋商报·新语》发表一篇散文《我是个倒霉的书店老板》,表达对前述禁书令对书业者的冲击:“我在报上得悉了这消息,下意识地感到一切都完了。我费了一整天的时间,暂时关门营业,把全店书籍作一彻底检查,竟然发现我以将近一千元血本新采购的书籍,竟有九十巴仙是属于被禁销售的,这简直是对我的书店判了个死刑……无已,只好将书店关门大吉。”(徐乃锵,1959.01.15)

联合邦政府两次的大规模禁书在华人社会与华文书业者的争取之下,终以折衷方式解决。虽然有关方面否认它有意抑制华人文化的发展,但禁书令造成的破坏与创伤的确是一个事实。首先是书商与读者因售卖、发行或收藏禁书,惹上无妄之灾。无论是遭罚款或书籍被充公,都造成庞大的损失。其次,是黄色书刊乘虚而入,占据禁书令留下的空白,华人文化一夕之间变得轻浮与庸俗,1953至1956年被方修定位反黄运动时期恰好说明当时的社会现实。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当局对《毛泽东选集》的处理手法。中文本被禁止公开销售而英文本却不受禁令所限。当局给出的理由是“中文本的《毛泽东选集》是因为书名被禁止的,而此禁令适用于此书的任何译本。如果英文本的书名与中文本同或事实上由中文本翻译的都属禁止的书籍。”(南洋商报,1958.06.22)。这分明是因文害义,难道英文书名不同就能保证本邦的安全与利益不发生问题或不被损害?

审视文化冷战的禁书令

中国人移民南洋虽可上溯唐代,但中国南方闽粤琼三省出现大量华工移民南洋,尤其是星马两地,是清末民初以后的事。由于移民者以草根阶层为众,少部分人士致富之后上升为商绅阶层,知识阶层似有还无。

星马华人研究学者颜清湟曾指出,华人社会结构中并没形成“仕”的阶层,此自然是受历史条件所制约。因此,华侨文化的建设始终倚赖文化母国的滋养和补给。而华侨文化阵地主要是华校和华报,禁书令对马来亚华社冲击之大不难想象。

譬如1957.01.08《南洋商报》的一篇报导中,马来亚民众图书馆去函联合邦辅政司,请求收回禁止中国廿九家出版物之成命。报导云:“函中请当局视书籍之内容而个别决定某书籍是否适合马来亚情形,而决定是否准予在联合邦售卖及流通。”

至于禁书令的冲击,马来亚民众图书馆道出了不得不承认的事实:“倘如目下扫数不准该廿九家书局之刊物在马售卖及流通,则现时之民众图书馆及学校之图书馆,将不能存在。尤其,战前出版之开明书局书籍,其中不乏优良者,倘予以禁止,实为联合邦文化发展之一大损失。”(南洋商报,1957.01.08)

同年1月23报导又云:“书籍乃文化之延续工具,在上述廿九家出版社所出版社之上万本书籍中,以学术及教育性之书籍居多,间或有若干不适合于本邦环境者,但大部分乃为无政治性而以学术性为中心者……。”(南洋商报,1957.01.23)

禁书令原来的目的是打击共产党势力渗透新马华侨社会,然而,无视内容的盲目禁书令无疑是对侨社文化建设进行釜底抽薪,是致命的打击。学界谈文化冷战往往聚焦于美元文化或美元策略,禁书作为文化冷战的另一个面向,多被研究者忽略。

作为殖民/后殖民移民社会,族群文化建设除了受主观条件制约,客观条件限制形成最大的阻碍,它甚至可以改变移民文化的航道,对移民文化的改造与形塑。星马冷战前期的禁书令是一个有效的工具。

庄华兴,博特拉大学外文系中文组讲师。习惯于风云卷荡,见不惯优雅的沉默。



诗华日报

租圣淘沙海洋馆送跑车 陈英文为儿婚礼砸千万

2018年11月15日

(新加坡15日讯)大马富商拿督陈英文被控在一宗土地买卖中行贿,他被爆料曾租下新加坡圣淘沙S.E.A海洋馆(S.E.A. Aquarium)作为儿子的婚礼场地,並大手笔送出一辆价值120万新元(约360万令吉)蓝宝坚尼跑车作新婚礼物,耗资200万新元(约600万令吉)!

陈英文(70岁)是柔置地集团(Joland Group)创办人,为新山著名房地產发展商。新加坡《联合晚报》2013年的一篇报导揭露,陈英文曾于2013年9月20日,租下新加坡圣淘沙S.E.A海洋馆的展览厅,作为儿子拿督斯里陈培成的婚礼场地。

这是S.E.A海洋馆史上第一次被用作婚礼场地。当时有262名宾客出席婚宴,且皆被告知无需送礼或给红包。

陈培成(37岁)当年受访时透露,他和妻子林立雯(27岁)是于2011年12月31日,在圣淘沙一个年终舞会上展开的倒数活动中相识,因此决定在圣淘沙举行婚礼。

他说,两人都觉得圣淘沙既是他们相识的地方,决定结婚时,圣淘沙就是他们的首选之地。

根据出席宴会的宾客透露,当天晚宴现场佈置特別豪华,主人家除了包下整个海洋馆举办婚宴,让出席客人可边吃边欣赏鯊鱼等海洋生物外,陈英文还购买酷黑的蓝宝坚尼跑车作为这对新人的结婚礼物,现场引起不少骚动。

此外,主人家还请来狮城著名主持人王禄江到场为他们主持婚礼,为婚礼增添了明星气氛。

相信全场总花费超过200万新元,但陈培成夫妇一早声明谢绝所有红包和贺礼,只希望亲戚好友到场分享他们的喜悦。

出席者多半是双方住在狮城的亲友,其它人则是他们从大马等地请来,为此还在圣淘沙的酒店订了15间客房招待亲友。

资料显示,陈英文1948年出生在柔佛州笨珍,1970年投身职场,一开始主要从事家庭农业活动,之后再扩展知识至產业投资、產业发展、酒店和仓储领域。

他凭借多年的刻苦奋斗,生意版图日益扩大,主要业务集中在南马区,2009年落成的新山百丽宫酒店就是其发展项目之一,其他项目包括北干那那工业区、龟咯高尔夫球俱乐部等。

马来西亚上市公司吴万发(GBH,3611,主板工业產品股)去年宣佈两项人事变动,陈英文担任主席一职,其长子陈培成则转任为董事经理。



光华日报

爷爷杨妈富是南侨机工 杨巧双继承爱国基因为国民服务

9/12/2018 18:29

(怡保9日讯)又一名南侨机工爷爷的爱国基因,由孙女继承当官为国为民服务。

我国妇女、家庭及社会发展部副部长杨巧双,其祖父杨妈富是1939年从太平出发远赴云南的抗战的爱国战士。

挖掘我国被遗忘70多年的南侨机工历史的文史搜研工作者刘道南,今日披露这秘辛。他说,不谙华文但通晓粤语的英文教育律师杨巧双,从小在吉隆坡长大,没有多少人知道她的家族是来自霹州太平,而且还是南侨机工的后代。

刘氏表示,他最近第2度访问已故机工杨妈富的儿子杨国泰(70岁),一位成功的商人。也电访仍住在太平大姐杨梅辉(74岁),以及杨妈富战友胡亚来的女儿胡云芳(太平公市菜贩),再结合云南档案馆的资料,勾画出杨妈富参与南侨机工服务团的经过。
1946年杨妈富赵桃贞夫妇申请复员回南洋时的一家照片,中是儿子杨国良,襁褓里的女儿杨梅辉。

1946年杨妈富赵桃贞夫妇申请复员回南洋时的一家照片,中是儿子杨国良,襁褓里的女儿杨梅辉。

杨妈富(也叫杨马富)祖籍福建泉州府惠安县人。父亲杨赏高带着两名弟弟杨石高、杨佛高,以及10多岁的儿子杨妈富,从中国南来马来亚谋生。杨妈富生于1913年,少年的杨妈富在福建家乡有过一位也是姓杨的童养媳。杨家曾经住过大山脚,后来移居太平。20年代在太平发展三轮车生意。

杨妈富人长得高瘦,喜欢广交朋友,讲义气,生活洒脱。他读书不多,但书法倒是很漂亮。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是生活在30年代的华侨青年,对于1931年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自己祖国东北三省,还扶持以满洲末代皇帝溥仪的伪满政权,莫不义愤填膺。20余岁的杨妈富,更不齿于大汉奸汪精卫的卖国行径。

而到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军国主义公然强占首都南京,海内外掀起抗战热潮。在太平山城,在拯救祖国难民的组织——太平筹赈会的大力宣传下,整个太平充满抗战救国的气氛里。

1939年陈嘉庚号召会开车修车的华侨青年,参加南侨机工回国抗战。杨妈富看到陈嘉庚交给女婿李光前经营的太平南益橡胶厂不少员工纷纷报名。又见到许多报名的当地青年,在哥打律福建公会前空地练习操练,在甘文丁路学习驾驶汽车,然后一批批南下新加坡出发远赴云南。他几次蠢蠢欲动也要报名,可是家族的反对,让他犹豫不决。

过后,杨妈富在听闻最后一批(第9批)将在8月14日在新加坡登船出发。他知道“苏州过后无船搭”。他终于下了决心报名,搭上最后一班船。507人在新加坡码头登船航向南中国海到越南上岸,辗转到了云南。

在昆明潘家湾受训后,他便被分发到各大队,在云南黄土高原上弯曲惊险的滇缅公路上,运载军事物资上前线支援抗战。在滇缅路的奋战生涯中,他曾经右腿被机关枪子弹扫中而受伤。

然而战乱中,幸运的杨妈富也收获了爱情。在1940年,他在下关(今大理)邂逅了大他一岁、个子娇小的白族姑娘赵桃贞(跌打中医赵天成杨容安夫妇女儿)而结合。1941年生下长子杨国良。

1942年5月5日,怒江上国军为了阻止日军冒充难民强渡惠通桥而毅然炸断吊桥。从此南侨机工就无法再运输。被遣散的机工因而失业。战乱时分,杨妈富一家无法回到南洋,而留在下关辗转生活。1945年生下女儿杨梅辉。

直到1945年大战结束,杨妈富殷切回到南洋家。他准备带着妻儿回返太平。可是岳父母反对女儿跟着到一块陌生的热带国土。最后协商的结果是:杨妈富答应所生的第2个儿子,必须从母姓“赵”。于是夫妇俩办理复员登记。

在1946年复员回到太平,1948年次儿出生了。可是夫妇却忘了对老人家的承诺:次子从母姓“赵”。但是,忘记姓,却忘不了国。他毕竟还曾是卫国战士,忘不了国家情,还是以国为先。于是为二男取名为“国泰”。

日军残暴蹂躏马来亚3年8个月后,杨妈富后来一家搬离古打律,到市郊波阁亚三买了一块地建屋。杨妈富在1970年57岁时病逝于波阁亚三,安葬于太平福建义山。而他从云南带回来的南侨机工证件、奖状、徽章等文物,也随老人家入殓,殊为可惜!其妻子赵桃贞则在1984年在香港中风病逝(75岁)。

杨国泰1970年后搬到吉隆坡发展商业,而女儿杨巧双则生于都门,受英文教育,当律师,2008年继承祖父基因,步入政坛,当选雪兰莪州议员。2013年再度重选,还被委任为雪州州议会议长。而2018年全国大选,她中选我国下议院国会议员,更上一层楼,当了高官,掌管妇女、家庭及社会发展部副部长。

当年祖父“卫国抗战”,今日孙女不失爷爷当年风范,为国为民。巾帼不让须眉!

367

主题

2万

帖子

12万

积分

积分
127457

拿督准拿督太平局绅甲必丹部长局长良民软件功能探索比赛优胜者沙巴旅游达人旅游大使铜章(累积乐捐RM100以内)

20F
 楼主| 发表于 2019-1-27 08:42:54 | 只看该作者
诗华日报

友人晒合照曝恋情? 传杨美盈与IOI產业CEO交往

2018年12月22日

(吉隆坡22日讯)能源、科技、科学、气候变化及环境部长杨美盈名花有主,对象是IOI產业首席执行员李耀升?

友人昨日在面子书上传了一张与两人的合照,並標籤了杨美盈,让恋情疑似曝光。

友人写道:「警告:这张图会令许多男生哭泣……杨美盈刚刚向我介绍了她的特別男友。」

在另一张大合照里,可以看见杨美盈与李耀升笑容靦腆的站在眾人中间,身旁大部分人以双手摆出爱心的姿势,似乎暗示了两人的情侣身份。

据IOI集团的网站资料,40岁李耀升是IOI地產集团创办人李深静的小儿子,大哥是拿督李耀祖。

他於2013年2月25日获委任为IOI產业执行董事,在2014年1月8日出任总执行长,负责管理集团的营运及策略规划。

李耀升是英国內殿公会(Inner Temple)的英格兰和威尔士大律师,持有伦敦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 London)的法学(荣誉)学士学位。他曾在一家顶尖的国际金融服务集团的伦敦和新加坡办公室工作了大约3年。

35岁的杨美盈2006年以一等荣誉学士学位毕业於马来西亚国油大学,主修化学工程,2010时获得奖学金前往英国剑桥大学,获得高级化学工程硕士学位。近日,她也登上了英国《自然》杂誌年度十大科技人物之一。

《东方网》记者尝试联繫部长杨美盈,目前尚未获得回应。



当今大马

叩问土地

发表于 2018年12月21日中午12点00分  |  更新于 2018年12月21日下午12点33分   【恋念岛屿】

大中华圈来人到了东南亚,对本地华人宗教民俗最感兴趣的,莫过于拿督公信仰了。

早年的华人离乡背井,渡过茫茫七星洋来到陌生的南洋热土,举目无亲之余,同乡、宗亲乃至帮会组织等等,都是生活的依靠。但是,除了现实生活里的人事物,还有看不见的异乡未知,能不怀一份敬畏之心?

崇敬唐番地主

传统的中国人敬畏土地神,惟在华人的神明系谱里,土地神的位阶不高,却与一乡一里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君不见孙悟空师徒们行万里路到西天取经,沿途都得叩问土地,才能掌握确切的地方信息,一路搭救遭难的唐三藏?华人渡海来到生活的新天地,当然也得叩问土地,才能把生活安排得心安理得!

华人民俗里原就有土地神信仰,因此,举凡阳宅或阴宅,都安奉了土地神。东南亚一带,一般华人住家如供奉地主公牌位,都是“五方五土龙神,唐番地主财神”,深刻反映了迁民社会即敬拜五方神明,更崇敬唐番地主的心理。

这里头的“唐番地主”,只能说是一个未有明确指涉的模糊概念,在安身立命的新地头,人们既不忘自己的“唐人”身份,也对所谓“番地”的异乡怀抱一份敬意,从而在新天地开展生活的另一页。

顶端大图:苏门答腊棉兰华人的地主公牌位,“唐番地主”留下先民飘洋过海的时代印记。

拿督公是精灵信仰

至于拿督公,就显然不是华人原有信仰的延伸,而是新信仰对象的纳入了。

拿督公是东南亚本土之一种精灵信仰,虽然与华人民俗的多神信仰相近,却自有渊源。华人来到东南亚之后,对当地社会大传统的伊斯兰信仰似乎有所抗拒,却乐于接受小传统的拿督公信仰,这迎拒之间,就堪足玩味了。

值得关注定是,不只是华人信仰纳入了拿督公,就是印裔社会,也接受了这方面的信仰。可以这么说,马来西亚社会中的三大民族,都存在着拿督公信仰,但对华人和印度人而言,都是自原乡迁居而来之后,出于对本地神明的崇敬,因而纳入其中,其共同的源头,还是作为当地先住民的马来社会信仰。至于马来社会的拿督信仰究竟是从何而来,则是更深层的课题了。

乡郊地带的旧房子,大多会在住家外头另设一个矮小的神龛,以作膜拜拿督公之用。对华人而言,屋里头有地主公,地主公的牌位上写着“唐番地主”,而屋外头另有拿督公的小神龛,这很明显,“唐番地主”中的“番地主”,并不相等于拿督公,所以得另外设神龛来焚香膜拜。两者如有共同点,大概都是不得以含猪肉、猪油等等的祭品来祭拜。

华人来到“番地”之后的社会接触,马来穆斯林都不碰触更不吃猪食品,凡是“番”而化为神者,当然也都这样。这样的膜拜禁忌,无疑是来自一种想象,但更加是一种尊重,尊重地方风俗,而华人乃至印度人对本土表达尊重之一种方式,就是焚香献祭,而且是如其社会禁忌来奉祀,不是这样的吗?

槟城乔治市街屋外的拿督公神龛,显见住家供奉拿督公不是郊区居民专有的。

历史悠久的华人拿督公

拿督公信仰在马来西亚的马来社会、华人社会及印度人社会都存在,其铺盖面相当地广,但膜拜方式互有异同。

更为有趣的是,对华人而言,除了不言自明的马来拿督公,更有历史悠久的华人拿督公,如北霹雳巴里文打的㘕啅公庙,就是传说中的早期华人领袖化身而成,进而成为当地华人社会信仰的中心,其地位就类似仙四师爷庙之于吉隆坡华人、广福宫观音亭之于乔治市乃至槟岛华人社会一样。

当华人先辈也以拿督公的形式为地方百姓奉为保护神,拿督公的信仰与膜拜,就不只是异乡人对地方无形力量的崇敬,而是以信仰的模式来完成另一种本土化的程序了。

杜忠全,槟城人,马来亚大学中文系博士,现任职于私立大学中文系,迄今出版有《槟城三书》套装、《我的老槟城》散文集、《岛城的那些事儿》评论集、《恋念槟榔屿》等等。



被遗忘的《邦咯副约》:纪念拿律终战145周年

发表于 2019年1月20日早上8点57分  |  更新于 2019年1月20日下午3点39分   【南国筑梦】

145年前的今天,即1874年1月20日,在霹雳邦咯岛岸外一艘名为Pluto号的英国船舰上,一众马来王国统治者与英殖民官员正磋商霹雳的前途,并签署条约,这就是马来(西)亚历史上著名的《邦咯条约》。

《邦咯条约》不仅标志着拿律战争终结,也揭开马来半岛全面进入英殖民时期的序幕。也因为《邦咯条约》如此重要,往往成为历史课必读、必考的内容。然而,在整起事件中发挥作用的并不只是《邦咯条约》,该条约之外其实还有一份由华人所签署的副约,其条文不多,但所产生的效力并不亚于《邦咯条约》。

然而,这份华人副约在现今的论述中不常出现,几乎被人遗忘。因此若只单就《邦咯条约》来理解拿律终战的话,将造成历史的缺角。究竟这份被人遗忘的副约为何那么重要?它在拿律战争中又扮演什么角色?

拿律两派领袖与会

资料上,这份条约并没有正式的标题,而只是在其抬头上写了“华人领袖所签订的条约” (Engagement entered into by the Headmen of the Chinese),附在《邦咯条约》之后,安排上像是作为《邦咯条约》的附属条约。为了方便叙述,本文姑且称之为“《邦咯副约》”(简称“副约”)。

这份文件的正本目前尚未被人发现,而目前研究者所引用的资料多是来自C.1111的殖民地往来书函档案(Correspondence)中的铅字版本。由于《邦咯副约》不牵涉国家主权重大政治议题,因此一直以来都不在历史的镁光灯底下,较少被人留意。

事实上,在《邦咯条约》签订几个小时之前,Pluto号也接待一批华人头家,这批华人就是拿律义兴和海山两派的领袖与矿主,包括海山公司的大哥郑景贵、义兴公司在拿律的全权代表陈亚炎(图2),以及他们集团底下的矿主:例如伍庚辰、李占魁、Kok Ah Man、Boo Ah Yen等,一共27人。

其实在现有的条约史料文本当中,签约华人的人数是有所争议的,文本写明签名盖章者共有26人(Twenty-Six signatures and seals),然而在上面所列的人名却有27个,这点经常造成研究者的困惑。

历史学者黄存燊便认为,其中一个“Foo Chee Hoey”可能是“扶持会”或“赴席会”,并非人名,表示两大阵营的领袖出席会议。但笔者在翻查同一份殖民地档案时,却在后面发现时任律政司(Attorney General)Braddell所撰写的报告中,指出当时出席会议的华人共有27人,因此在签约的华人人数上,出现不同的可能,究竟是笔误?算错?还是临时多来了一个人,导致事先拟好的条约无法修改?我们不得而知。

英国政府方面则委派三名专员参与谈判,他们是毕麒麟(Pickering)、兰德(Randell)以及Chong Marcus。毕麒麟是当时殖民政府唯一通晓各大华人方言(主要是福建话和福州话)及会党事务的英籍官员,他也是未来管理华人社会的华民护卫司(图3)。Chong Marcus则是马六甲的土生客家人,是唯一代表英方的华人。他的背景相当特殊,是马六甲秘密会社福明会的领袖,但长期担任海峡殖民地政府的通译员。他的出现,相信是和客家话的通译有关,他在这次会谈中担任通译的工作。至于兰德,资料上较难找到有关他的资讯。

《邦咯副约》的内容

相对于《邦咯条约》的14条条文,这份副约的条文不多,仅有5项,当中列明了海峡殖民地总督对于拿律事务的裁决:

(1)两大阵营必须解除武装以及拆除(在拿律各处的)武装栅栏(stockade)。

(2)两大阵营将可以自由地回到拿律的矿场工作。

(3)一名或多名海峡殖民地官员连同两名华人将作为专员,解决拿律矿地所有权等各种问题。该两名华人由两大阵营中选出,这些英国及两名华人专员的决定或他们之中的大多数决定,将被视为是最终定案。

(4)未来矿区内的引水安排,将依据霹雳参政司和拿律副参政司所制订的规则和指示进行,他们的决定将被视为是最终定案。

(5)此一安排得到霹雳苏丹的认可,并经由他所委派的官员来加以执行。出席此会议并认同此一安排的人也须同意交出保证金,确保上述安排的有效性。

上述五项条文可以分为两方面来解读,首先,第一项和第二项主要是针对战争的停火协议,好让拿律矿场能够很快恢复生产。接下来则是解决拿律锡矿生产长久以来的结构问题。

若回顾过去拿律战争冲突点,往往都离不开水源和土地的纠纷,虽然过去两派的冲突最终都能得到调解,但由于生产与管理方式不变,使得同样的要素不断重复成为两派冲突的导火线,像是第三次拿律的爆发,便是起源于同样的导火线。

因此《邦咯副约》将矿区内的所有生产资料收归英殖民政府手中,等同于从经济生产结构上解决了造成冲突的潜在因素。

从这些裁决可以得知,英国人在条约内容的设计上费尽了心思,若非对拿律的问题有充分研究,恐怕很难设计出这样的契约条文。虽然条约顺利签定,但在条约签署之后,英国人要如何确保华人在事后能够遵循契约?

条约效力的迷思

事实上,条约签订与履约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关系,经验上也有不少签约之后成为“过海神仙”的案例,至今亦然。对于这些人性问题,经验老到的英国人当然深谙此理,因此条约设计者在条文中的最后一则作了巧妙的安排,它要求与会者缴付保证金,确保条约日后的有效性。

至于此保证金的金额,英国当局也在邦咯副约五条条文底下的总结段落做出说明,表示所有与会者需缴交5万元叻币的保证金。换句话说,缴纳保证金这一条款成为整个《邦咯副约》的杀手锏。

究竟1874年的5万元是什么样的概念?根据殖民政府的经济报告,这相当于拿律矿产丰盛时,一个月的锡矿出口总值。看到这里,我们不禁要想,当时前来签约的华人头家是否有可能会携带巨款前来邦咯缴纳保证金?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那么,他们签约完毕回返拿律之后,是否又会乖乖地拿出5万元送交英国人?若不是的话,要如何避免他们“走数”?

这个在《邦咯副约》里头并没有交代。所幸,在海峡殖民地总督克拉克(Sir Andrew Clarke)给金伯利伯爵(Earl of Kimberley)的信函中,为这一问题提供了解答。

保证金与华人的逐利心态

1874年1月25日,在《邦咯条约》签署之后的五天,克拉克给伦敦的殖民大臣金伯利伯爵写了一封长信,向顶头上司报告拿律战争的发生及化解始末。他在第28段表示,签约的两派华人领袖,他们大多都居住在槟城,并在这个英国直接控制的属地拥有大量的房产,他们都已经将价值5万元的房产抵押,作为遵守条约的保证金。

事实上,许多投资拿律的华人不仅在海峡殖民地拥有大量资产,他们甚至还入籍英国以获得各种制度上的好处。他们在拿律所赚取的经济利益,大部分也都在海峡殖民地享受。像是郑景贵在槟城的宅邸永远都比在拿律的来得豪华。由此可见,英政府在其所控制的地区实施强制抵押令,这一做法多少发挥了正面的作用。

此后,拿律恢复和平,当地再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华人冲突,这一结果是否全然归功于5万元保证金的威力?我们不得而知,但却可以从中反映出英国人对于华人逐利性格的理解,希望藉此加强条约的约束力。

总体而言,这份华人所签订的《邦咯副约》对于拿律战争的终止及边区华人社会关系的调整有着重要的意义。拿律战争实质上是一场因为华人锡矿经济而引起的战争,马来政治集团间的恶斗反而是后来的事。

因此,在整起事件中,若只是以马来统治者的《邦咯条约》来理解拿律战争,是非常吊诡的。反观这份副约所处理的,正是锡矿生产的问题,从结构上确保契约有效地落实,使战争日后不再像先前一样,周而复始地发生。因此它在拿律战争的停战中扮演比《邦咯条约》更直接的角色。

在拿律战争结束145周年之际,笔者谨以此文作为纪念,除了《邦咯条约》之外,我们也不要忘了长久以来位处历史舞台边缘的《邦咯副约》。

白伟权,新山人,台湾师范大学地理学系博士,现为新纪元大学学院助理教授。关注本土历史与文化,著有《柔佛新山华人社会的变迁与整合:1855-1942》。



不该只有恐惧:谈新村纪录片《厝哪山芭边》

发表于 2019年1月15日下午4点13分  |

山林、新村和老人——一位二十岁在台留学的青年扛起摄影机,回到家乡,采集邻家村民的口述历史,剪接成纪录片《厝哪山芭边》(Tanah Airku)。

以福建话取名,《厝哪山芭边》一名典雅清新,一分钟的预告片把“家住在山林里”的意象表达得精简切实,颇为瞩目,大有廖克发导演《不即不离》改版后雨林枪弹的氛围。

新村主题失焦

星期六晚上八点(1月5日),黄淑珺在槟榔屿共思社为观众带来台湾政治大学毕业作品,并找来写歌谱曲Tanah Airku的Azmyl Yunor演绎及对话。活动由共思社发起人刘嘉铭主持,讨论以英语进行,约有三、四十位各族青年与长辈前来参与,观后讨论热烈,直至十一点半结束。

一名约有八十岁头发苍白的阿婆感谢黄淑珺将故事记录下来,尤其鼓励她将纪录片播放给老人观看,让身上带着历史梦寐的他们,借着同辈故事的说出,稍微减轻长期的不安与恐惧,同时鼓舞他们一同为那段经历说古。一名印裔青年感谢黄淑珺提供资于讨论的素材,让我们领先跨出一步,比官方历史走得更远。

当我抵达会场,看到娇小的黄淑珺,心里默默讶异,原来那么年轻呢,还以为此部纪录片是她硕士毕业作品,原来是本科生。或许从预告片、取名及山林村子色彩亮眼的海报,对黄淑珺作品怀有很高的期望,但初扛摄影机的黄淑珺过于急着说故事,想要说很多故事,导致新村主题失焦,无法带领观众回到一九四八至六〇年代紧急状态时期“集中营”的样貌。

不自觉自我设限

大家最感疑惑的是,纪录片开头为何要从净选盟集会说起?黄淑珺镜头朝向在厨房做菜的母亲,向她说明要去集会的意愿,母亲觉得集会无效,大力反对,要女儿以自身安全为考量要紧。会后讨论,有人将母亲的恐惧与片尾的新村阿婆“你们还年轻,你们不懂”的忧虑挂钩,貌似首尾贯穿,串起七十年历史“无形的铁蒺藜”,始终停留在有些事不能说、不能参与的自保。

在这框架里边,导演将作品倾向于表达“恐惧——不能谈——恐惧”的片面感受叙述,新村内容相对贫瘠空白。镜中有一幕,一名五十岁的村民大意说这些事(马共)不能谈,导演仿佛抓到心中预设想听到的声音,马上追问“马共不能谈?”不自觉跳进自我设下的局限。

首先,这名近于七十年代出生的村民未经历紧急状态,不应在采访名单中;接着,坐在他隔壁的中年人大意说出哥哥被马共杀害一事,未能赶紧追踪发问。

作品中心不在,空有外壳,由此插入多与主题无关的镜头:导演多次并长时间将镜头停格在几位马来人坐在华人理发店等候剪发的画面,一位将孩子送入华校就读的马来裔父亲与理发师高谈中国崛起、华文教育的重要性。这种涣散,或与导演试图表达副题“Tanah Airku”相关,副题的安置似乎也带起主题跑出轨道。

缺乏关注日常问题

雪兰莪州乌鲁音南马新村(Ulu Yam Lama)居民对当年的故事,略以提到直升机的盘旋监视、目覩红毛并打死人、四公司被怀疑捐助马共、二十四苦力遭英殖民政府扫射等事件。在此些较易引起瞩目的事件当中,导演缺乏对村民衣食住行家常问题的关注。

新纪元讲师廖文辉编著《直凉华人志暨资料汇编》对紧急状态村民的问题设计,可为我们提供此方面的视角:

(一)我想了解新村时期村民的日常生活情况。当时直凉可有吃大锅饭的情况?

(二)一般生活用品,如何购买?

(三)当时可有自来水?

(四)你们用什么来生火做饭?

(五)当时的食物除了菜市场购买,还有其他管道取得吗?

(六)你们在什么情况下迁入新村?

(七)当时村民有何消遣娱乐?

(八)六点以后有紧急事情要出去怎么办?

看似不起眼的提问,却极为全面,可为读者提供新村村民日常生活的大致轮廓,有些叙述甚至推翻我们粗浅的想象。曾有一名新村居民在采访时说,当他们接到搬迁通知后,必须马上迁入,片刻不可逗留。各户人家只分得一块盖房的空地,先在那里扎营暂住,动起手脚砍伐木材搭建自己的房子,往往耗时六个月才建成。这一番口述不仅让读者有种“原来是这般情景”的恍然,更为新村增添历史内容。

可借历史材料辅助

为引领观众回到历史场景,除了口述历史,导演大可借以历史材料的辅助,如档案局或民间所藏新村原始样貌的照片、官方档案及与乌鲁音新村相关的新闻报导。

如1950年4月3日《南洋商报》有关政府误将乌鲁音新村的八家村民迁入私人矿地事,马华分会工委会鉴于“穷人屋宇何堪一拆再拆”呼吁政府与该地段的矿家商量,最低限度准予该八家居住该地段两年。

此则新闻无不道出村民在政府失误中的狼狈与不堪。另外,亦可提供一些新村的基本资料:新村建筑年份、从什么地方迁移过来、共有多少户人家、住户人口结构分析、房子构造规模等讯息。

廖克发《不即不离》的首个较短版本,多陷入喃喃自语的模式,亦与黄淑珺面对的问题大致相同,加入太多导演个人属意却与主题无关的镜头。他在第二个版本时将这些累赘舍弃,专注于寻找爷爷的马共故事,纪录片的演绎大有让人想站起来拍掌叫好的感动。

民俗资料采集对于史料极为欠缺的地方史,是一项重要且长远的行动,如何留住耄耋之龄的老人的故事,需要更多有意识的人开始做起。黄淑珺走出了一步,似乎还有意回到村子里播放影片,或能进一步追踪未说完的故事。

《厝哪山芭边》刚起步,难免急切、粗糙、多有不足,恳切期待这一位青年世代的成长,为我们提供更多历史事件的讨论平台。

黄欣怡,台湾师范大学国文所硕士,大山脚日新独中校史专案执行员。好读书,专心做学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风下之乡」沙巴论坛  

GMT+8, 2024-4-26 06:20 PM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Style by Coxxs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