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8-8-29 16:33:32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今大马
破坏大且无效解决塞车,社党促取消槟泛岛道
发表于 2018年8月28日14:35 | 更新于 2018年8月28日14:43
社会主义党加入反对第一泛岛大道(PIL 1)行列,要求槟政府取消该计划,因为该工程不仅无法解决交通问题,也对民众的生活素质和环境可持续性造成不利影响。
社党中委朱进佳今天发文告说,该党担忧第一泛岛大道高速公路计划的影响。
“第一泛岛大道的环境评估报告已有提及这些影响。”
“为了解决交通堵塞的短视目标而进行的第一泛岛大道,将给槟城人民的健康、环境和福祉带来长远的破坏。”
四年后将打回原形
朱进佳指出,建造高速大道不是槟城交通堵塞问题的长远解决方案,环评报告中的交通分析也显示,这条大道将于2030年达到其容量顶限。
“若建造大道需花上7年时间,那么这条大道就剩下仅仅4年的交通顺畅,过后还是会面对同样的塞车问题。”
他说,兴建高速大道去疏导交通流量,并无法有效解决交通堵塞的问题,尤其是在市区。若要解决繁忙时间的交通堵塞,政府必须采取措施改善公共交通系统,如更完善的巴士服务去减少私人车辆上路,而不是增建更多的马路和大道。
“兴建大道只会吸引更多车辆上路,夺走公共交通乘客量,包括已在计划中的轻快铁路线,进一步恶化交通堵塞的问题。”
没量化隧道的风险
不仅如此, 朱进佳认为,第一泛岛大道的环评报告有好些不足之处,其中包括没有量化建造隧道的风险。
“第一泛岛大道过半路段是由隧道组成。但环评报告没有针对“钻爆法”开凿隧道工程的影响,进行适当的风险评估。钻爆工程将涉及到断层带及高危的山坡地段。报告也没有评估隧道工程对地下水流的影响。”
“使用‘钻爆法’的隧道工程,可能造成土地变形,从而引发崩塌和下沉,但环评报告没有呈现隧道工程可能造成的‘最坏情况’。”
他说,虽然报告指出,跟断层带相交的区域是高度断裂且易于坍塌,而将严重影响到已建好或建筑中的建筑物,如极乐寺、水坝、升旗山脚建筑和公寓等。不过,报告没有对如此的威胁进行量化评估,诸如亚依淡水坝崩塌的威胁。
“水坝一旦崩塌,任何补救则为时已晚。”
促检讨交通大蓝图
朱进佳也点出,环评报告没有很好地提出工地管理的准备。比如,怎样处理10.5公里长度隧道工程所产生的大量碎石、如何储藏和管理隧道工程所用的爆炸物。
“尽管环评报告指出,距离大道20米处会带来超过70分贝的噪音,日夜影响到学校、当地商家和居民,但没有提出减轻影响的有效措施。”
最后,他促请,槟州政府重新检讨槟城交通大蓝图,彻底改变管理槟城州交通系统的现有模式,以实现真正移动人,而非移动车辆的目标。
“我们认为,槟州政府应认真研究替代方法,别一味延续兴建更多大道的过时想法。我们有比建大道更便宜、快捷和有效的方案,如设立更完善的公巴服务网。政府应认真发展永续的替代选择,别花钱去满足发展商追求利润的野心。”
槟州泛岛大道交通经济学
发表于 2018年8月24日下午4点22分 | 更新于 2018年8月24日下午4点37分 【边城纪事】
自7月11日起,槟州交通大蓝图第一阶段优先计划第一泛岛大道(Pan Island Link 1)的环境评估报告进入公开展示收集民众回馈的阶段。
自环评报告出炉后,此计划便争议不断。新一届槟州议会开议一周以来,反对者和支持者轮流在州议会大厦外集会。前者非议兴建大道只是图利工程承包商,要求政府中止这项计划,乃至重新检讨槟州交通大蓝图;后者则认为泛岛大道能够有效地舒缓长年困扰敦林苍佑大道的交通阻塞问题,应尽快落实。
此外,反对者和支持者也分别在网络请愿平台Change.org发起联署活动,隔空叫阵。本文截稿时,支持一方以1万1686票对反对方5872票,领先近一倍的票数。
反对泛岛大道所为何来?
第一泛岛大道全长19.5公里,连接槟岛北部的新关仔角和峇六拜工业区的敦林苍佑大道,为保证车速与车流顺畅,总共只有六个出入口。
整体结构包括高架桥、隧道和堤坝路。其路线横跨好几个环境敏感区、经过坡度35度以上的山坡地、穿越升旗山和青年公园等绿地,某段隧道与槟城知名旅游胜地极乐寺甚至只有500公尺的距离。
环评报告提醒泛岛大道在施工时,打桩、炸山、开隧道等工程可能影响地质与邻近建筑结构,必须征求专家意见,并且做好预防措施。因此,反对者认为这条高速公路对环境的破坏大于所能够带来的效益。更何况泛岛大道预计造价75亿令吉,等于2018年槟州预算案总开销的4倍之多。
槟州政府一再重申是以交换填海地来支付建设经费,不会加重州政府的财政负担,但填海破坏环境的外部成本,一样要由槟州人民承担,无论如何都是债留子孙的结果。
在反对声浪中,有两条短句经常被提及:一、“建造更多公路反而加剧交通阻塞”;二、“移动人而非移动车”。后者的逻辑十分直观,这正是交通的根本目的。
本文则试着解释前者看似有违常理,实则符合经济学供需原理的依据与论点。我认为这有助于厘清第一泛岛大道与随之而来数条大蓝图拟议建造的新公路,究竟是不是解决槟城交通阻塞的好办法。
开车人的“囚徒困境”
1968年,德国数学家迪特里希·布雷斯(Dietrich Braess)在建构交通模型时,发现令人惊奇的事实。如图一所示,两个长方形分别代表起点(START)与终点(END),实线箭头代表路线,两条路线分别经过A与B两个交通节点。
起点到A点以及B点到终点,假设需花上T/100的时间,其中T为此路线上同时出现的车辆数目,此时我们先暂且忽略虚线箭头。另外,为简化模型,从起点到B点以及从A点到终点,无论有多少车,都必须花上45分钟。
假设每一天有4000辆车同时要从起点前往终点,在这个封闭网络中,最理想的唯一解是分别有2000辆汽车各自使用A和B路线,因为这样的策略让每一辆汽车从起点到终点,都一样花费65分钟(2000/100+45)。
任何一位汽车司机若是转换路线,等于是让自己多花1/100分钟的时间才能抵达终点,因此没有人单独改变策略能够得到额外的利益,博弈理论称此状态为纳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
布雷斯发现,如果在A点和B点之间,增加一条新公路,图一中以虚线箭头表示,并假设通过这条路从A到B极为快速,不费任何时间(0分钟),最后整个交通网络反而变得效率低落。
假设新路一开通,有一名司机尝试从起点抵达A点,然后在这里进入新建公路来到B点,再从B点前往终点,他将会惊喜的发现,这条路线只需花费40分钟多一点点(2000/100+0+2001/100)。
随后越来越多人发现使用这条路线无需花上65分钟就能抵达终点,开始一窝蜂涌入新路。最后所有人都挤在“起点→A→B→终点”这条路线上,导致行车时间变成了80分钟(4000/100+0+ 4000/100)。
至此,不会再有人使用可能的另外两条替代路线,因为“起点→B→终点”将耗时85分钟,“起点→B→A→终点”更要耗上90分钟,唯一解决这一困境的方法乃是对新路视而不见,全部人维持原有平均使用A和B两条路线的策略。
新增一条高速公路却导致交通网络整体效率被拉低,这便是知名的布雷斯悖论(Braess’s Paradox)。严格来说,这不是真正的“悖论”,因为它没有背离事实或逻辑上有缺陷,以之为名纯粹只是因为违反了我们向来的想当然耳:兴建新公路是在“升级”交通网络,理应提升而非降低系统的效率。
布雷斯悖论其实就是开车人士的“囚徒困境”:两名嫌犯被分开囚禁,警察分别对两人说如果一人招供另一人不招供,那么招供者将被释放,而不招供者将被判刑十年;若两人皆招供,则同时判刑两年;若两人皆不招供,则将一同被判刑半年。
由于无法共谋,基于“理性”选择,两名嫌犯最后都选择了招供。个体的利己抉择,未必就是最佳选项。
学习与交通阻塞共处
承袭布雷斯的理论,美国经济学家安东尼·唐斯(Anthony Downs)1992年提出三重汇流(Triple Convergence)的概念,进一步解释为何兴建新的公路,尤其是快速道路(Limited-Access Highway),意图解决交通阻塞乃是缘木求鱼。
常见的情况是,当现有公路每到早晚尖峰时刻,总是塞满龟速行驶的车辆,车龙绵延数公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市政机关兴建一条平行于现有公路的全新快速道路,类似图二所示,穿越新山市的东部疏散大道(Eastern Dispersal Link, EDL,图中右侧,标示为AH2)之于地不佬大道(Tebrau Highway,标示为3号联邦公路)的作用。
首先,新的快速道路通车后通常会有一段蜜月期,车流顺畅,车速狂飙。但是很快的,当消息传开后,更多的汽车会从旧有公路涌入这条快速道路,产生空间上的汇流(Spatial Convergence)。随着科技发达,如谷歌地图与位智(Waze)等手机应用软件演算法的进步,汽车转移到新公路的速度更快,数量更多。
接着是时间上的汇流(Time Convergence)。原先因为现有公路尖峰时段太塞车而决定早或迟一点开车上路好避开车龙的通勤族,在新路开通后改变出发时间,譬如重新选择和大家一起在尖峰时刻出门。于是原本这一时段不在旧有公路上的车流,又出现在新的快速道路上。
另外,随着新路开通,开车(暂时)不会再塞在车龙里,原本使用公共交通或共乘拼车(Carpooling)的通勤族,会重新钻入汽车里,选择自己开车通勤,这是通勤模式的汇流(Modal Convergence)。
综上所述,唐斯断言,任何妄图通过建造快速道路来“解决”交通阻塞的努力都将徒劳无功。因为理论上,扩充道路网络要能够解决尖峰时刻交通阻塞的唯一方法,就是让道路容量大到足以容纳任何时刻上路的任何汽车,并且保证车速至少达到每小时35英里(56公里),这是完全不切实际的目标。
唐斯认为,除非一座城市正在流失人口,否则塞车是有活力并且不断成长的城市自我平衡无限交通需求的手段。越早学会与交通阻塞共处,越能避免更多宝贵的巨额公共资金投入到建设快速道路的无用功里。
诱发需求:永不满足的无底洞
空间汇流现象与布雷斯悖论一脉相承,开车人士基于理性,选择了对自己“看起来”最好的选项,却不知反而造成全部人的利益都受损害。而时间汇流与模式汇流,则是经济学上供需原理的典型例子:某种商品供应增加,价格下降,这种商品就会被消费更多。
对公路交通而言,道路容量即是商品,开车人士为这段旅途所付出的成本,除了购买汽油或缴付过路费等直接掏出的金钱以外,还包括人们心理上对用于完成这段旅途所需时间的估值,亦即所谓的机会成本。
新建一条高速公路,等于增加了道路容量的供应。同时,人们使用这条新路可以更快抵达目的地,等于降低了开车的机会成本,亦即道路空间的价格下降,因此很快就会吸引更多人来消费,这种对某种商品本来没有,却因供应和价格的变化而显现出来的需求,称为诱发需求(Induced Demand)。
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开车是一件很便利又舒适的事情。但是对自己开车上路的需求会因为现有道路系统的限制而被压抑,一旦总体道路网络被扩充,那些被压抑的需求就会爆发出来,或迟或早将完全占据任何新增的道路容量。
此所以诱发需求又称潜在需求(Latent Demand),因为它完全基于城市现有的状态,和人口增长或旅游业越来越发达并无关联,而且伺机而动,一旦时机成熟就会现身。
由于了解诱发需求的存在,交通工程领域有这样的比喻:道路不是水管,而是煤气管。扩大道路就像扩大煤气管,车流会像煤气一样迅速膨胀到填满所有新增的空间。想要通过扩充道路容量来解决交通阻塞问题,就像是一个人想通过松开腰带来解决肥胖问题一样无济于事。
新公路非解药
想要让公共交通成为人们“理性”的选择,除了要让公交系统覆盖率更广、更可靠、更方便之外,最重要的是要尽可能让开车变成不愉快、不可欲的选择。毕竟论舒适与便利性,公共交通永远不可能和自己开车竞争。
矛盾的是,槟州政府打着鼓励人民使用公共交通的旗号,却痴迷于建造新公路,着实让人摸不着头脑。
关于建设第一泛岛大道的必要性,槟城交通大蓝图的工程交付伙伴SRS联营公司(SRS Consortium),以及槟州首席部长曹观友反复提及,大蓝图的最终目标是要达成私家车和公共交通6成对4成的比率,因此必须建造额外的公路来满足驾车人士的需求。
这个说法的问题在于,根据最初合乐集团(Halcrow Group)版本的槟城交通大蓝图的数据,目前州内所有的旅途中,公共交通只占了3.2%,另外96.8%的旅途是由私人交通来完成。
为了达成上述的最终目标,槟州交通大蓝图的使命是提升公共交通的使用率,同时拉低私人交通工具旅途的占比。
显然,基于前述“三重汇流”与“诱发需求”的讨论,兴建泛岛大道只会让更多人抛弃公共交通,改以汽车代步,完全背离大蓝图的使命,戕害后继的公共交通提升计划,譬如让峇六拜轻快铁可能耗费的84亿令吉打水漂。
SRS和槟州政府将建造第一泛岛大道排在实现交通大蓝图的首位,除了说是掌控SRS 60%股权的基建工程承包商金务大(Gamuda Bhd)图利自肥的计划外,的确难有其他解释。
从槟州政府坚决的态度来看,泛岛大道势在必行。如果最终所有反对的努力都失败了,不妨安慰自己,至少我们得以见证前述“布雷斯悖论”、“三重汇流”、“诱发需求”等违反我们既有认知的理论,活生生在眼前上演。
王祖训,台湾中央大学电机工程系毕业,现职为软件研发工程师。自幼在钢筋水泥丛林中长大,着迷于城市里一切有形或无形的人事物。
上台百日发布“槟2030”,曹观友勾勒执政愿景
发表于 2018年8月29日15:28 | 更新于 2018年8月29日15:41
配合上台100天,槟首长曹观友公布对于槟州2030年的愿景,甚至拟设幸福指数,以评估人民对生活的满意度和真实感受。
此10年愿景蓝图名为《槟州2030 :重家庭、拥绿地、精明州、耀全国》(PENANG 2030: A Family-focused Green and Smart State to Inspire the Nation),含有4个主题。
这4个主题分别是:一、提高宜居程度,改善生活品质;二、提升经济以增加家庭收入;三、赋权予民,提高人民的社会参与度、四、投资在基础建设以及公共设施,以便有能力应付各种状况。
曹观友是今早在东家酒店向约400名受邀者发表愿景,并接受现场和网上听众提问。
除了设有直播视频,主办单位也为在场的听障者安排手语。问答环节是由槟城研究院执行董事黄基明主持,出席者包括国州议员、政府机构、商业团体、公民社会和媒体代表。
为家庭提供支援系统
曹观友表示,2030年宏愿里的每一个词都是精选,以展现州政府在未来10年的愿景。
“我们不只是延续过去10年所展开及持续的计划,我们也将这些事项带到更高的层次。现在,随着我们欲将槟州打造成全国及全球的模范,我们更清楚在政府里应优先处理的事项及所掌握的资源。”
“首先,我们的政策将会重家庭。这意味除了我们以民为本的政策,我们也认为家庭是一切的中心。这对我们马来西亚人来说是一个核心价值。将个人视为家庭的一部分,并以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将有助于为有需要的人提供支援系统,而此系统不只可持续,也能在中长期产生应有的效应。”
他举例,性别课题、年轻人及乐龄人士各种期望和困难,都会纳入决策考量。
“我们不只是谈及关怀网络,我们也关注如何支持年轻企业家及学生的需求。”
平衡经济及生态保护
曹观友点出,槟州将继续朝向清洁及绿化的目标,除了平衡发展,政府其实别无选择。
“我们需要经济发展以面对新挑战,而人口的增长是理所当然的事。管理这些变化的同时,我们需保留及改善我们所拥有的自然及文化遗产。无论如何制定政策,我们都需考虑到整体的环境。平衡经济成长及生态保护,可让槟州成为大家梦寐以求的模范州。”
他接着说,数字革命已经改变日常发讯息给亲戚朋友、购买家用产品、工作性质、度假模式甚至泊车的方法,因此槟州有必要持续利用其优势以推行精明政策。
“很多方面我们都是后来者。我们需运用优势、英明及有效地投资在这个全新的数码世界中。”
威省将是槟城的未来
曹观友继说,威省将是槟城的未来,唯政府在拟定政策时将以槟州的整体状况为考量,没有任何一个地方会被遗漏。
“我们接下来10年的目标是把槟州打造成精明州,而槟州是由槟岛和威省共同组成。槟城海峡不应继续成为分离槟威两地的隔离者,反之需成为提供各种可能性、并结合二者的撮合者。”
“槟威两地的差异,将是我们草拟政策时考虑的潜能,不是需要克服的复杂难题。“
他相信,要是政府能够启发槟州子民,那他们的工作将会变得更容易。而一旦人民获得启发,他们将可以启发全国人民,甚至是全世界。
盼打造槟城制造品牌
曹观友之后谈到幸福指数时表示,政府将展开调查,以掌握社会大众对生活的真实感受,然后会把报告公诸于世。
除此之外,他披露,槟政府目前正草拟数码转型蓝图和旅游发展蓝图。同时,他希望,槟城有朝一日可以打造“槟城制造”的品牌。
曹观友的演讲约一小时,最后总结说,槟州2030愿景着重创新,促进各利益相关者参与。这项蓝图不仅限于槟州的经济及基设发展,同时也是有关整个社会的文化发展。
他说,政府尚需4个月的时间收集反馈和拟定详细的行动蓝图。
槟城研究院将协助政府负责一切有关槟州2030的协调、监督及沟通等相关事宜。公众可电邮至penang2030@penanginstitute.org 提出意见。
坚持采平衡交通方案
在发问环节时,槟城论坛的代表邱思妮和林玉裳均表明反对第一泛岛大道和轻快铁,并要求政府检讨SRS集团版本的交通蓝图。
曹观友表示,槟政府将在一两天内发文告,回应各界对第一泛岛大道的疑问。
他坚称,政府需采取平衡的交通方案,满足公交和道路使用者的需求。
他也批评,槟城论坛鼓吹落实合乐报告,但却无视该报告阐明工程数额预算其实未经过详细研究,更拒绝接受政府解释为何不采纳地面电车。
槟州政府曾于2010年透过槟城研究院,草拟囊括2011年至2015年发展策略的槟州发展大蓝图(Penang Blueprint)。但随着联邦政府在2011年4月宣布推行大槟城蓝图,槟政府搁置原有的蓝图,并于2013年2月推出2013年至2023年的新蓝图《槟城典范》(2013年至2023年)。
槟城2030的4个主题(不分先后):
一、提高宜居程度,改善生活品质
解决可负担房屋及其多元性
持续改善公共安全和清洁
提升福利及护理系统
多样化的娱乐、体育、艺术及文化基设
二、提升经济,以便家庭收入得以增加
提高本地制造业对数字时代及绿色经济的准备程度
实现可持续农业的现代化及多元化
为槟威两地创造优质的旅游产品
栽培一个培养创造力的工业及利基商业服务的生态系统
三、赋权予民,提高人民的社会参与度
提升脆弱社区,减少不平等
促进青年、妇女及乐龄人士参与社区活动
创造更多平台,让公众参与社会发展
加速计划交付及体制改革
四、投资在基础建设以及公共设施,以便有能力应付各种状况
通过有效的空间规划平衡发展
强化移动性、连接性及数码基设
将地方政府的服务与智能技术结合
落实气候变化的适应计划
|
|